刘禹锡被贬途中,路过伏波神祠,写下此诗。诗中描绘了伏波神祠的景象,缅怀伏波将军马援的功绩,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也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无奈,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喟叹。黄庭坚从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诗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他的心境契合,于是他挥毫泼墨,创作了《经伏波神祠诗卷》。
这卷作品堪称黄庭坚晚年的“巅峰之作”,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复杂情感。其字体雄强波折、奇异险绝,运用“荡桨笔法”突破了“二王”大字书写的局限,摒弃秀逸、柔媚之风,开创出全新的艺术境界。以卷中的“竹”字为例,左右分离偏大,内部布白疏朗,上重下轻,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充满动感与趣味,犹如奔跑的小人,尽显险绝之美。
与黄庭坚的其他作品相比,《砥柱铭》虽拍卖价格高昂,但从艺术表现力和创作高峰期来看,《经伏波神祠诗卷》更具纯粹性,奠定了他书法艺术的巅峰地位。与《松风阁诗》的端严雍容不同,此卷墨色枯润相生,浓墨处似马援征战时的滚烫热血,飞白处如刘禹锡谪居地的潇湘夜雨,于细微处暗藏磅礴力量。
《经伏波神祠诗卷》经宋龚敦颐、明沈周、项元汴、清成亲王、刘墉、近代叶恭绰、谭敬等人递藏,后归张大千收藏,现藏于日本东京细川护立氏永青文库。每一位收藏家都为它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在收藏过程中留下了诸多题跋与著录。南宋张孝祥称赞其为 “一代奇笔”,范成大认为 “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明代文徵明也题跋盛赞其 “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元明清时期,此作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清乾隆以后,拓本广泛流传,众多书法家纷纷临习,为大字书法提供了极佳的学习范例,解决了后人学习“二王”小字书法后书写大字的难题。
黄庭坚的行书《砥柱铭》曾拍出 4.368 亿元的天价,而《经伏波神祠诗卷》作为其晚年书法成熟之后的典型代表,有专家为其保守估值 3 亿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在市场上的潜在价值。
在颜真卿以“篆籀笔法”解决大字书写问题却无真迹传世的情况下,黄庭坚继承张旭、颜真卿一脉笔法,为大字书法开辟了新路径,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