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草书《东山松帖》,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

《东山松帖》为纸本墨迹,纵 22.8 厘米,横 22.3 厘米,仅有 4 行 33 字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短短几行字却展现了王献之书法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的风气。

图片

虽然其中字迹有残缺,但依晰还能分辩出其中的大概意思,其中讲到新埭这个地方的东山松数量并不匮乏,还会再送几百棵(具体数字因帖文残缺无法确定) ,这些松树或许用于当地的堤坝防护或景观营造。

叙奴已经到达,写信人特意叮嘱收信人要好好安抚他,让他能安稳生活,避免出现状况。此外,在船只方面也已有安排,收信人不用再为此事进行汇报,展现出写信人对各类事务的统筹安排能力以及对他人的关怀。

图片
王献之不拘泥于笔墨的荣枯浓淡、笔画的正侧藏露,而是将生命的原色尽情地呈现在使转顿挫之间。通篇无一字相连,字距行距宽松,给人一种表里澄澈、一片空明的感觉,恰似东山的松、竹、石、泉,悠然寥落。
图片

关于此作的真假,因其结字用笔间有米芾的意味,不少学者认为是米芾的临本,说此帖像米字还是米学的王献之笔法这无从辩驳,但魏晋能存下来的真迹廖廖无几,二王存世书法也都是后人的摹本。从这一点上来讲是米临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图片

不过那又如何呢,这也无法掩盖掉其中独特的艺术价值,刘涛曾指出,中国古代书家重视墨迹,即使是临本墨迹,也能让人产生 “见字如见其人” 的亲切感,还能从中体察用笔之法、领悟神采之妙。北宋之后,王献之名下的墨迹极为稀少,人们便宽容地将其视为名作。

图片
此帖曾被北宋王延所收藏,之后也一直是留存于皇宫内院,鉴藏印钤南宋 “绍兴” 连珠印、“内府书印”,以及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国廷及清曹溶等印。幅面左右两侧上方,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 “逸气纵横,冥合天矩” 被刮去,金运昌认为这是晚清内监偷盗未遂的证据。

但奇怪的一点是,这帖虽有很多收藏印章,但却独没有题跋,以乾隆的性格不太应该呀,看他在《中秋帖》《快雪时晴帖》中的题跋,这有点反常呀。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