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反传统套路,画小要当大,画大要当小!

图片
图片

 我们说到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时常能够给人一种鸿篇巨制,格局很大的感觉。人物画就显得很精细,情感精神的表达则更为重要。而花鸟画一般篇幅比较小,显得很典雅清新。但是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实际上这一种单一的界限是越来越模糊的,特别是八大山人,石涛,金农,陈老莲,吴昌硕等人的改革之后。

图片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潘天寿,他在绘画布置关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画小幅要当大幅画,大幅要当小幅画,大幅讲气势,小幅讲情趣。这也是画小要当大,画大要当小!

       其实大幅的作品除了气势和格局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丰满的表现力。如八大的《墨兰图》,只有三叶一花,够小了吧,但却有着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大境界。

图片

八大的《墨兰图》

       我们通过潘天寿的小品《 濠乐图》来一起欣赏下潘天寿先生的反传统套路。这幅作品其实非常小,画面中就只有几条鱼在游来游去,笔墨非常简单,但是却拥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每一条鱼都神态不同,小中见大,非常有趣味。这也正是潘天寿所追求的笔法和套路。

图片

潘天寿小品《 濠乐图》

       而在另外一幅鸿篇巨制《春塘水暖图》中,我们能够看出潘天寿的意境是非常开阔的,笔墨非常浓厚,一直水牛卧在池塘之上,眼神中充满了顽皮,并且旁边的山石泼洒而下,非常有国画当中的气骨和意韵。我们看整幅作品的细节处理的也是非常到位的,画面中的山石,湖面上的涟漪都画了出来。

图片

潘天寿鸿篇巨制《春塘水暖图》

       在造型上,潘天寿运用了反传统的套路模式。布置中间虚,而周围实。这根古人索要表达的截然不同的,实际上潘天寿这样画并非有意而为之,只是为了创新,通过这种创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国画题材新奇的美感。其实这样来看的画,潘天寿的做法,对于国画的整体布置而言,有着很强烈的启发意义。

       潘天寿这一做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国画的布局,但是并非像李可染,张大千,徐悲鸿那样,通过西方的油画技法来改变中国的传统国画,实际上那种改良也只是技法的突破而已,或者还可以说是表现形式上的突破。

图片

       他们画出来的国画作品实际上缺失了中国国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境,而我们看潘天寿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基于中国哲学精神和美学实践的,让人感叹。

潘天寿  笔墨技巧

       西欧与东方的地域不同,人种肤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气、风俗习惯都不同,西洋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但中国画却利用墨色来表现对象,中国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来表现的;吴昌硕常常用墨色和红色画牡丹,充分发挥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变化非常复杂,对比强烈,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阳已知之矣。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