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西方列强抢去我们很多艺术珍品,大名鼎鼎的“敦煌遗书”有数万卷散落国外;“二王”书法唐摹本中最优秀的也基本上在国外。时至今日,这些文物依旧没有归还,想要一睹风采,还得出国才行,这也成为我们永远的痛。
俗话说“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能保存到现在的隋唐纸本真迹如凤毛麟角,随便一件就是“国宝级”文物。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深藏一件唐代真迹,他的作者是有着“唐楷广大教化主”之称的褚遂良,此作便是《大字阴符经》。
之所以加“大字”,是因为褚遂良曾写《阴符经》一百九十余卷。小字版流传至今的是越州石氏帖刻本,而大字版就是这一卷。与碑刻相比,墨迹本不仅字大寸许,而且笔法细节也更加丰富真实,是学“褚体”的名帖。
此作全卷96行、461个字,单字大小约5厘米,末尾题有“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它被后人评为“褚书第一”。熟悉书法史的朋友知道,楷书有欧、颜、柳、赵四大家,欧阳询与褚遂良是同时期人物,而颜、柳、赵则都受到褚遂良的影响。
刘熙载指出:“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柳公权的“柳体”因此也留着“褚楷”血液,而赵孟頫临摹的王羲之楷书,很多就是褚遂良摹本,所以也在无形之中受到他的影响。
与“欧体”相比,“褚体”的韵味更浓,它将“二王”笔法、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融为一体,不仅法度严谨,内涵也极为丰富。哪怕单以美来衡量,“褚体”也不输给妍媸的“赵体”,书论家张怀瓘称赞:“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
此作起笔藏露兼施、行笔中侧并用,单一个横画,写法就非常不同,以“生”“大”“有”三字为例,时而尖入钝收,时而藏锋起笔、行笔渐重,以顿笔回收;时而尖入尖出,轻盈细润。竖画被人戏称为“美女扭腰”,入纸后向左欹侧,再回到正下方,最后向左上方勾挑而出。
撇轻捺重、铁画银钩则是吸取碑体与隶书笔意。《大字阴符》结构宽绰舒展,多取横势,这也是从隶书中来。笔画俯仰得宜、衔接迂回多姿,使转细微,擒纵自如,无丝毫懈怠之处,被誉为“楷中兰亭”。
此作是练二王笔法体系的最佳范本,苏耆在跋文中说:“笔力雄赡,气势古淡,深合魏晋遗法。评书者谓如瑶台婵娟,不胜绮罗,讵能尽其妙也。”褚遂良楷书是“医治”笔法板滞单调的良药,值得好好临摹学习。
现在,我们将这卷《大字阴符经》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用市面先进的技术,达到了与原作相差无二,笔画、墨色纤毫毕现,配以纯手工装裱。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