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正平和
这期我们接着上面一期继续介绍唐初四家的后三位,首先是虞世南,同欧阳询一样,虞世南的父亲也是南朝陈朝的高级官员,其父虞荔在南陈担任太子中庶子的东宫属官,他的叔父是南陈的中书侍郎虞寄,因虞寄无子,于是虞世南被过继给了虞寄,虞世南先后拜徐陵和智勇大师为师修习书法,隋朝灭陈后,虞世南和其兄虞世基一起来到了长安,虞世南先后坐到了秘书郎和起居舍人的职位,隋朝灭亡后,虞世南经历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政权后,归属大唐,成为李世民的秦王府僚属,李世民登基后,虞世南已然年老,担任秘书少监一职,贞观十二年(
638
年)虞世南逝世,唐太宗追封其为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陪葬昭陵,入凌烟阁二十八功臣第二十位。
图1 大唐礼部尚书永兴郡公虞世南像
虞世南的书法代表作品为《孔子庙堂碑》和《汝南公主墓志铭》。《孔子庙堂碑》初刻于唐太宗贞观四年(
630
年)前后,立于长安孔庙中,不久因孔庙失火而碑毁。至武则天长安三年(
703
年),武则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并加篆额“大周孔子庙堂之碑”八字。武周重刻之碑,后因拓印过甚而毁。北宋初年,王彦超于长安第三次翻刻此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世称“陕本”,又称“西庙堂碑”,字较肥。《孔子庙堂碑》在元代又被翻刻,现存于山东城武,称“城武本”,又称“东庙堂本”,字较瘦。西安碑林的《孔子庙堂碑》,碑高
280
厘米,宽
110
厘米,
35
行,行
64
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
69
岁时所书,用笔圆劲秀润,外柔内刚,笔势舒展洒落。从整体看,柔和雅致,疏朗从容,表现出一派文人高士的谦和风度。虞世南另一传世的墨本是《汝南公主墓志铭》,作于唐太宗贞观十年(
636
年),此时虞世南已七十九岁高龄,是虞世南晚年的集大成之作,墨本纵
25.9
厘米,横
38.4
厘米,行书
18
行,每行
12
字至
15
字不等,共
222
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汝南公主是唐太宗的三女,虞世南为太宗这位爱女写了这幅墓志铭草稿,是传世唯一接近虞世南书法的墨迹,本墨迹在宋代就被奉为经典,米芾曾多次临写,因本墨迹有米芾的笔意,所以也有说法是米芾的临写本。今天我们看到的《汝南公主墓志铭》有明代李东阳、王世贞及文徵明之子文嘉的题跋,虞世南书法笔法秀润圆劲,端庄平实,点画舒展,用笔非常讲究,朴素含蓄,有一股浑穆宁静的气息,也是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虞世南的书法继承了“二王”的法脉,运势其中,藏器于内,相比欧楷的筋骨外露,虞楷内含刚柔,轻巧又平实,舒展又含蓄,形成中和之法,发力点不断变化,也使得书法学者很难临得其精髓,虞体与欧体也一并成为书法领域的经典。
图2 唐朝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图3 上海博物馆藏唐朝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
下面我们介绍褚遂良,褚遂良一样也是名门望族之后,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在隋朝担任散骑常侍,褚亮与虞世南、欧阳询都是朝中好友,隋炀帝时期因杨玄感事件,褚亮被贬到西
海郡
(青海湖),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
年)四月,金城府(甘肃兰州)校尉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褚亮在西秦政权中担任黄门侍郎,褚遂良也随父亲在朝中担任通事舍人。唐朝建立后,西秦霸王薛举在东征长安途中病逝,其子薛仁杲继位,大唐秦王李世民在泾州(陕西咸阳泾阳)击败薛仁杲,薛仁杲被押解长安斩首,褚遂良于是归入李世民麾下,担任铠曹参军一职,虞世南逝世后,褚遂良继任虞世南担任黄门侍郎,后官至中书令,成为朝中重臣。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649
年),唐太宗将高宗李治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唐高宗将褚遂良授予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河南郡公,位极人臣。在高宗永徽六年(
655
年),太尉
长孙无忌、司空
李勣
、尚书左仆射
于志宁和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在武则天立后问题上与高宗发生激烈冲突,而褚遂良态度坚决的反对,并将笏板至于台阶上,以头抢地,头血不止,以死劝谏。可高宗执意要立武后,武则天封后后,褚遂良被贬潭州都督(湖南长沙),显庆二年(
657
年),再贬至更远的桂州都督(广西桂林),可武则天依旧没放过褚遂良这个仇人,诬告褚遂良谋反,褚遂良被再贬至帝国的边界爱州(越南清化),褚遂良上书高宗,陈言其拥立高宗之功,但都无济于事,六十四岁的褚遂良最终病逝爱州。武则天在褚遂良死后还是没有放过他,剥除了褚遂良的所有封爵,将他的子孙都流放爱州,直到神龙政变后,褚遂良才恢复爵位。
图4 大唐河南公褚遂良
褚遂良的一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他的书法在前期和后期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个我们下一期为您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