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设为星标⭐,谨防失联
简牍,中国在纸张发明前最常用的书写载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简,牒也」,「牍,书版也」。简牍就是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的统称。
1971年12月,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刘家山汉墓出土了23枚汉简,这便是距今1800多年的甘谷汉简。
简文内容不仅涉及有关宗室管理等问题,而且提到许多地名、人名及官名,特别是赋税名如“门钱”,不见诸史籍,十分可贵,是研究东汉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的重要依据,也为研究东汉书法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字史料。
此简长23.5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多系松木制作,每枚正面用隶书分三段抄写,背面编有“弟(‘弟’通‘第’)一”、“弟五”、“弟二十三”等字样。
甘谷汉简的书法风格近似《曹全碑》,笔画飘逸秀丽,摇曳多姿,是东汉隶书的典型范本。因其临近隶书形成的东汉晚期,内容为汉桓帝颁布天下的“诏书律令”,章法规整,既别于居延汉简的篆意,又别于敦煌汉简的率意,更别于武威汉简的章草味。
在用笔上,改变了秦篆匀速圆转的线条,行笔有迟速缓急之变化,左磔右波,轻重顿挫,起笔藏锋逆入,形成蚕头,收笔藏露兼之,托出独特的燕尾或掠脚,形成厚重而飞动,端庄而灵巧的笔势。
在结体上,每个字的横画和波磔都大胆地拖长,形成自然飘逸的雁尾之势,特别是竖笔下垂,一泻千里,以便撑足空间位置,既有性情的抒发,也体现了章法的多变,为后世的行草书提供了借鉴依据。
在章法上,每枚书写两行,纵贯行气,左直行如有较小的两字处,在相邻的右直行则会出现一字占两位的章法布局,形成了横不对等的样式,错落参差,极露灵性,其风采神韵为其它简牍少见。
甘谷汉简局部放大
尽管写汉简的大多数都是无名氏,尽管有些还不工整带点拙气,但都呈现出平和自然的状态,根本看不到雕琢做作的痕迹,字字挥洒自如,率意洒脱,自然流畅。既没有当今所谓“书法艺术创作”的意识,也没有书法艺术创作的功利性,完全符合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的艺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