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方仙道


商周交替时期出现了阴阳五行思想,到战国时广泛流行。记述阴阳的《周易》和记述五行的《洪范》都在这时成书。神仙家发现他们施行的很多方术都能以阴阳五行为原则去推演。

之前方术本来只给人以神秘感,而理论相对欠缺,与其它诸子百家相比黯淡失色。这时候有个齐国人邹衍,把五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上去,提出“五德终始”说。

用水、火、木、金、土的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来说明王朝的兴替。邹衍因此而得显于诸侯,从而也启发了其他方士。燕国人宋毋忌、充尚、羡门高等人修方仙道,自诩能把灵魂从躯体中解脱出去,能接近鬼神。

于是,燕国、齐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讲神仙术的方士,将其神仙学说、方术与黄老道家以及邹衍阴阳五行学说揉合起来,形成了方仙道。神仙题材体现在汉砖上很多,说明求仙故事从先秦到汉代都很盛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早记载方仙道的是《史记·封禅书》,称其“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从现存古籍中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一个方士,就是《史记·封禅书》上所记的苌弘,苌弘施行方术,把不来朝拜周灵王的诸侯一一扎成草人形,用箭去射它,致使那些诸侯王遭灾招病,不得不来朝周。

《庄子·天下》有一句:“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古代关于方术的记载很多,而神仙方术的热衷者主要是诸侯王。原始道走向世俗化之前,方仙道作为其学派的一支,方士服务于於燕国和齐国的上层社会。

那为什么当时的王侯相信这些神仙传说并且原始道教神仙术最先在燕齐一带的沿海地区产生呢?主要原因可能首先方术中的房中术,让当时贵族从身体上体会到了效果;还有在胶东半岛特别是山东蓬莱庙岛群岛一带,大海中时不时会出现的"海市蜃楼"幻景,更是让古人体验了“眼见为实”。


图片

带下划线的蓝色文字是条链接,点开之后,能看到蒙面老陈前几年对此砖画的认识

带根棍出门 遇见对的人


图片

方相氏或神荼郁垒把守的,只能是仙境了


海市蜃楼,又称蜃景。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科学研究结论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到了二十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研究进程的推进,现代人才大概了解其本质是一种光学现象。

我们不难想象,"海市蜃楼"这种几千年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曾经带给古人的震撼。他们见证神迹后一定是喜大普奔、口口相传。王侯将相一次又一次被告知海面上出现了亭台楼阁,而且可以见到里面住着的很多人正在活动。

当这种幻景世代相传,并为更多慕名而至的人亲眼目睹所证实,这很容易让当时统治者产生思索:为什么居住在那一带民众的祖祖辈辈都传说着相同的内容?那里面都住的是些服食过长生不死药的仙人吗?这大约就是上古传说中的那个"永恒"世界吧?怎样才能走近他们?这就正好拨动了他们渴求长生不老的心弦。

为了迎合统治者心理,方士们大力鼓吹升仙长生。他们宣称,渤海中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山上的宫阙都是用黄金和白银筑成的,住着长生的神仙,藏着不死的奇药。并且飘忽不定,有缘之人才能见到......从战国中期到汉武帝时,在方士和帝王相互鼓动之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三次有名的方士入海寻求仙药的浪潮。

根据《史记》之《封禅书》、《孝武本记》、《秦始皇记》等记载,分别是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时期;秦始皇时期;汉武帝时期。这三次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和长生不死药,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下集老陈会在视频里介绍他眼里的茫茫寻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