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古峭健——《武荣碑》

图片


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设为星标⭐,谨防失联


《武荣碑》全称《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东汉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立。从其形制来看,下有碑座,中有碑穿,上有碑额(圭形),碑文在其穿右下侧,左侧无字,形制奇特。该碑纵243厘米,横84厘米,厚26厘米,碑文10 行,行31字,正文隶书,全文274字。

执金吾丞,官名。东汉属执金吾,员一人,秩比千石,助执金吾领缇骑二百人,邀巡皇宫周围,以备非常水火之事。碑文记武荣学优则仕及因桓帝“驾崩”悲痛过甚而逝等事。

图片武荣碑原石  山东济宁博物馆石刻馆藏

此碑是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的碑刻之一,原在碑主墓前,由于黄河改道,墓群石刻大部分被淤埋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钱塘人黄易(西泠八家之一)任职济宁运河同知时寻得原石,就地建石室庋藏,并写下《修武氏祠堂记略》,现藏山东济宁博物馆石刻馆。

该碑是汉碑中的佳作。书法用笔波磔上扬,点画形态流畅活脱,字形体势飞动,毫无拘谨之感。惟惜其剥蚀较重,临写有很大难度,清何绍基、赵之谦等人有该碑临本。

图片武荣碑碑额拓片

《武荣碑》特别之处首在碑额,乃是少见的阳文,能够看出已有明显的楷化痕迹,后世魏晋楷书,可以从中找到渊源。所以在临摹此碑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既能表现一定的风格特征,又不能放大成了一种习气。

图片武荣碑拓片

通常临摹楷书和隶书容易存在一定的冲突。楷书中有隶意,显得很高古,但隶书中有楷书的技法,难免造作。虽然二者之间,自隶而楷,存在一种承递关系,但毕竟属于两种书体。文字书体演化已然终止,如今看待五体,彼此之间界限分明。实际上,从整个文字演变的过程来看,有很多的过渡性书体,篆隶相参,隶楷相融。

图片左《武荣碑》与右《史晨碑》“也”对比

《武荣碑》风化剥蚀较甚,漫漶不清,但从剩下来的清晰字迹中仍然可以领略其独特风神。用笔沉稳厚重,粗细均匀,撇捺画凸显,极为夸张,如“也、史”等字极其明显。结体不拘于扁平化处理,而是变化多姿,极其跌宕。

图片左《武荣碑》右《史晨碑》“史”对比

在这一点上,可以与《史晨碑》进行对比。《史晨碑》名气大,常作为入门范本,也已经有楷化之迹象,但是程式化的成分太多,容易形成习气,反倒不如从《武荣碑》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