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珍藏着5万余件的唐代典籍的敦煌藏经洞被打开。这些典籍以楷书为主,不仅数量庞大,并且整体水平都很高。在它们被运往北京之前,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被外国的文物贩子劫掠出国了。
其中有一件小楷作品,即便有幸被留在中国的只是残卷,但依旧被国家图书馆和《四库全书》等典籍并列,列为“四大镇馆之宝”之一。此卷就是唐代小楷真迹《德言》。
《德言》出土时一共分八卷,其中的三卷被法国的伯希和带走,一卷被英国斯坦因带走,剩下的四卷收藏在国家图书馆,被当作镇馆之宝。
此卷小楷单字大小大约在1.5厘米,全篇足足5米多长,是全世界现存的保存字数最多、最完整的一件唐代小楷真迹。谁能想到,这样一件国家级的宝物,竟多半是出自一个无名抄经生之手。
在古代,书法终究是世人眼中的“小道”。伴随着唐代书法的繁荣,职业的抄经生应运而生,他们才是古代以书法为生的“职业书法家”,只不过出身不如“欧虞褚薛”响亮,很少有人能留下姓名,但其水平却不容小觑。
在众多抄经生中,又以官方通过考试选拔的“官方抄经生”水平更高。根据《德言》的篇幅和书写水平来看,应该是出自官方抄经生之手。
此卷《德言》文字结体偏于宽博,点画都十分舒朗,字字法度严谨、一丝不苟,和唐代的写经圣手刘宏珪、程待宾等人的作品非常像,是典型的端庄雅致的唐代小楷。
这件《德言》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刘子新论》,其中记载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等全面的文化知识成果。这也是它被国家图书馆列为镇馆之宝的重要原因。
《德言》是唐代“尚法”小楷的典型代表,是唐代书法繁荣生动且鲜活的例子。我们从此卷入手学习小楷,不仅能学习到严谨的楷书法度,奠定小楷的字形之美,还能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我们采用十二色进口微喷工艺,将其原作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以及精心装裱,连细微的牵丝映带和墨色变化,都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