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学习 伊秉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图片

图片

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扬州太守等官。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芜城怀旧录》誉之:“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世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体横平竖直,结体方正。用笔圆浑,毫不夸张,意到笔止。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出新意,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


今天,我们欣赏伊秉绶《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图片

图片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区,始建于东晋隆安时期(397-401),是岭南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名刹。民谚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虞仲翔祠及碑则建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现祠与碑皆毁。


碑文作者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进士。书者伊秉绶。伊墨迹存世尚多,但少长篇巨制。此碑原石不存,流传不广,但字数甚多,且为伊氏精心之作,有志于学习伊书者,于此碑细细揣摸,当大有衬裨益。




碑刻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虞仲翔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虞翻于经学颇有造诣,对于学问孜孜以求,从未间断。特别是晚年在交州期间,讲学不倦,门生常数百人。据《三国志》及其注载,虞氏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过训注,并着《明扬释宋》。


E N D -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仅供学习,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