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耒”是一种象征权威所在的手杖

夏禹的塑像中,他手里都拿着“耒”lěi),对此,通常解释是,这是一种翻土用农具。
例如《汉语字典》:本意是指用树枝制作二分叉形翻土工具说文解字手耕曲木也。”笔者以为,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都是从“大禹治水”传说中臆想出来的,同时也说明,此物本义早已失传。
弄清“耒”象征什么很重要,因为是还原“劝课农耕”真实场景的重要一步。笔者已指出“耕”的读音来自古羌语对奴隶的称呼,而它就是由“耒+井”会意而成。
不仅是夏禹,在古代画像石上,许多神灵手中都拿着这种东西:

图片

古代画像石上的神灵,它头顶“天弓”,脚为鸟爪,大口獠牙,一手斧钺,一手执“耒”。有人推测,它就是古人心目中的“轩辕黄帝”。

图片

 

古籍中的夏禹形象,以及篆文“耒”字。
上图这位一手斧钺,一手“耒”的大神,或许与黄帝无关,但绝不会是耕奴、农人的形象,这就注定了“耒”不是翻土农具,而是权威所在的象征。
笔者以为,此物相当于权杖、印信之类凭证。持有此物代表他有国王的授权,或者被神灵派遣,出来巡视督查,代行神王之权。就是说与三星堆青铜神像手捧“牙璋”是同一个意思。
篆文“耒”由“主+木”组成,也可看作是“丰+木”组成。不管是“主”还是“丰”,里面都有代表天地人的“三”横,中间的“丨”代表沟通此三者,这是君王、巫师的特权,不是普通人能够做的。
笔者甚至推测,“耒”前面的两分叉,最初可能是象征蛇舌的。蛇能一击致人死命,古人认为是因为蛇信子特别厉害,很自然地就会被象形在权杖之类器物上。
“耒”的本义,还可从读音上去考证。读音才是文字的第一要素。古藏语把土地神叫作lei”(ལེགས་ legs),正是这个古老汉字的读音来源!
藏语把天上的神叫“拉”(ལྷ་ lha),地上的神叫“耒”ལེགས་ legs。天界是“拉”的居所,他们一般不过问人间琐事,任由六道轮回。至于土地神的“耒”的职能,与“龙”(藏语叫“鲁”)多有重合,除了为尊一方,它们还掌管着所以生灵的消灭与繁殖。
土地神的特点是阴柔而敏感,时刻监督着大地上的一切,包括山川草木、鸟兽鱼虫。人类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到土地神的威严,招致严厉打击。
土地神之王,名叫桑瓦”(གསང་བ་ལེགས་ཆེན། gsang wa legs qen),字面含义就是“最大的土地神”,他统帅着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土地神。
藏语中的“耒”也是对苯教和苯教巫师的一个称呼。安多藏语就把苯教巫师叫作“耒兀”(ལེའུ le wu),字面含义是“小耒、耒的子孙”(藏语把“小、子孙”叫作“wu”)。
“耒”也常出现在吐蕃赞普的名号中,例如有叫“帝嚣耒”(ཐི་ཤོ་ལེགས།  di xo legs)、贡如”(གུང་རུ་ལེགས་ gung ru legs)的赞普。同时也说明他们本身就是苯教巫师。华夏文明的一大特征是,君权与神权总是高度统一的,君王兼具最高巫师的职能。追根溯源的话,源头不在别处,在青藏高原上,在原始苯教中。
西藏历代苯教大师名号中有“耒”的就更多了,例如宁玛派有大护法叫“当坚多杰དམ་ཅན་རྡོ་རྗེ་ལེགས་པ།  dam jan rdo rje legs ba),有大法师叫旺丹”(དབང་ལྡན་ཞུ་གཡས་ལེགས་པོ།  dwang ldan xu gyas legs bo),这个“耒”(ལེགས་པོ་ legs bo)就是“耒王”的意思。
藏语的lei”(ལེགས་ legs)还有“治理、整肃”之义(ལེགས་སྒྲིག་),并且,是对贵人的应答声(敬语),意为“好、是的!”可以想见,在遥远的井田制时代,当巡视而来的奴隶主贵族举起之物的时候,井田中的耕奴立即要予以应答,并照指令去做,否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如果“耒”本义是指一种翻土用农具,就不会有“耒阳”“耒县”“耒水”之类古地名了,必定是神灵之名,或者是神圣的族名、国号,才会这般流传下来。
考古显示,最初的“耒”有的是以肩胛骨制作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许多这种“骨耒”,如图:

图片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中展出的骨耒无一例外地都被精心打磨过。

图片

图片

河姆渡骨耒上许多刻有古朴纹饰,有的柄部带孔洞,穿插木棍、竹片之后,可以像斧钺一样举在手里。
但在博物馆里,它们无一例外都被说成是翻土的农具”,还有认为是犁的前身。这是明显错误的。这些骨耒有的前端圆润,成犬舌状,有的成叉形,但刃部薄如指甲,根本无法用来翻土。
哪有农人会无聊到在挖土工具上仔细打磨、刻纹?肩胛骨是哺乳动物身上最软、最脆的一块骨头,稍一用力就会折断碎裂,又如何能用来挖土?
古人所以用肩胛骨来制作这种礼器,也是苯教观念所致。藏语至今把肩胛骨叫作“索玛尔”(སྲོག་དམར་ sog dmar ),意为“红命”,也叫“索巴”(སོག་པ་ sog ba),意为“命根”。这便是古人选择用肩胛骨来占卜的根源,因为它被认为是“命根、命运”之所在。
《西藏王统记》说,古代赞普皆用“苯”(བོན bon)来治理国家,辅之以“颂”(སྒྲུང་ schung,相当于“诗经”)和“德”(སྡེ་ lde,相当于“礼记”)。河姆渡古人用肩胛骨制作骨耒,表达的正是原始苯教“一切皆命运所致”的观念。
河姆渡文化骨耒集中出土于一个祭坛遗址中,这也排除了它原是翻土“农具”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耒”至于“耕”,就像“犬”至于“畎”一样,会意的都是“劝课农耕”的真实场景,它们在告诉我们,华夏文明虽有“农耕文明”之称,确是以游牧文化为内核形成的!

附图,代表尊贵地位的西周青铜礼器”:

图片

青铜”(léi),不过是“耒”的同名异写,原本就是同源字。如果“耒”真是指耕奴使用的农具,就不会有这种礼器名称了。

图片

徐江伟已经出版的书,请按以下二维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