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犀室印学心印//来楚生

图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来楚生(1903年—1975年),原名稷,号然犀。浙江萧山人,诞生于武昌。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其画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


图片


印 面

       印面磨时必须平,刻时或可使之不平。不平则印面着纸有轻重,而印泥之色有浓淡矣。轻重分而变化出,浓淡见而笔墨生。赵悲盫尝云"古印有笔兼有墨,今人但见刀与石。盖只知于笔画肥瘦中求笔墨,而不知于印面高低上生变化也。试观古印若有若无处,即印面不平之一证。印面使不平,其法有二,或以刀柄擦之,或以锉刀锉之,各随其便耳。


边 阑

       边非不可敲,亦非每印必敲,须视其神韵之完善与否。神韵未足,敲以救之;不则,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而已。敲之法亦有二,大多以刀柄为之,间或以切刀切之,前者较浑朴,后者刀痕易露。敲边地位须审慎,择其呆板处敲之。边阑过阔,印文笔画与边阑并行处,辄易呆板。敲一处或数处,一边或数边,原无一定,但方向相对,距离相等,均所避忌。


疏 密

       印文笔画均匀,余所最畏。盖文字本体,无虚实疏密之致,全恃人为以布成之耳。疏处愈疏,密处更密,此汉秦人布局要诀,随文字笔画之繁简,而不挪移取巧以求其匀称,此所以舒展自如,落落大雅也。不则,挪移以求匀称,屁曲以图满实,味同嚼蜡。


线 条

       线细贵遒劲,如高柳之垂丝,线阔贵浑雄,如长鲸之饮海。反之,纤巧嫩软,平扁臃肿,便落下乘矣。线阔未必老,愈阔愈难老;线细未必嫩,愈细愈不嫩。要在刀法老练,不在线条细阔也。线有曲直'直线宜中粗,中粗见力。程彦明所谓一画之势,可担千钧,曲线宜中细,中细易劲。文彭(寿承)所谓旋转圆活,若鸿毛之顺风也。线有朱白,俱尚圆浑。中锋落石,刀路中间深而两边浅,则藏锋敛锷,筋骨在中,虽偏贴印面,而其象却是浑圆。近有以起底刀起之使平,则线与底成垂真其象辄易平偏而呆板矣线光忌浮滑,线缺忌锯牙,要在不光不缺之间。


浅 深

       陈目耕(克恕)以为朱文贵深,深则法始;白文贵浅,浅则随刀中法。余谓不然。一印之中,应有深浅,未可以朱白论也。朱文字画疏处宜深,深则不致露底;密处当浅,浅则不致伤线。白文线阔处可深,阔深则底不露,细处自浅,细线可随刀以中法也。有以起底使平,自谓工整,殊不识古人疏密肥瘦之旨,特匠工媚俗之见耳。


章 法

       目耕农尝谓印之有边,犹室之有墙。余以为印文之有章法,亦犹室内家具物件之有布置也。何物宜置何处,全恃布置得宜,譬诸橱宜靠壁,桌可当窗,否则,零乱杂陈,令人一望生憎,虽有精美家具而不美也。印文章法亦然,何字宜逼边,何字宜独立,何处宜疏,何处宜密,何处当伸展,何处应紧缩,何处肥,何处瘦,何笔长,何笔短,亦全赖布置之得宜耳。或谓刀法第一,章法次之,余以为刀法与章法应并重。刀法者,犹家具之精美也,若零乱杂陈,望之可厌,决无佳构。


刀 法

       刀法名目繁多不下十数种日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复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又有所谓涩刀、迟刀、留刀、埋刀、轻刀等诸法,其中落落大者,不过三五种而已,余都大同小异,或竟名异实同,颇似重复,故弄玄虚,以欺外道耳。冲刀人人能之,但不宜多用,多用易板刻,应时以切刀救之。石之腻者宜舞刀,石之爽者可单刀。复刀用最广,未有一印而无复刀者,更无一印而全用单刀者。单刀、复刀应相辅以并行也。所谓中锋、偏锋,应以线条所示迹象之圆浑与否以为断。中锋落石,自易圆浑;偏锋侧入,未尝不可使迹象浑圆,譬诸运笔,笔尖着纸,恒为中锋,笔腹着纸,未尝不可使为中锋也。刀有向背,刀口所向曰面,刀背所向曰背,向之一面,线恒生动,背之一面线辄板刻。寻常朱文落刀,大多背线外向,其线不至破碎。余以为朱文小印犹可,巨印朱文有时仅可向线落刀,但须熟审石质脆实,轻重合度,庶乎其线不至呆板矣。总之,法不可泥,用久随化,不知其然,举乎合妙,不在刀也。执刀以求,无异痴人说梦。


逼 边

       文有朱白,线有横直,故有垂直与平行逼边之分。横线垂直逼边易,直线平行逼边难。白文平行逼边易,朱文平行逼边尤难。垂直逼边最忌重叠,如一字连续四五画垂直逼边,形同栏栅,味同嚼蜡,应择其间可以短缩者离边一二画,相同间再使逼边,庶免重叠之弊。平行逼边,应将边线残缺数处,使边线与字线若合若离,若令合一,似嫌呆滞矣。此指朱文言也,如有边白文,则又不同,宜将边线若断若续,使字线与边线一望分明,亦有上下左右四方逼边者,一若鸡处鸟笼,局踏难安,非万不得已而不为也。吴先声尝谓朱文不可逼边,逼边使板,是尚不知化板为活之机矣。


                  款 识

        阴文凹入者为款,阳文凸出者为识。识可书写刻之,款多以刀代笔。单刀为之,亦有先书后刻者,正草篆隶,各随其体。款识位置,历来多终左面,盖放置时,左侧向上,作者款署既彰,应用复便故也。五面者类终顶端,间有刻一面于顶上者,刻重其质耳。印之上下方正有规则者,应择较美一面为左,盖彰其美也。不规则印或下方正而上歪曲者,应视捏手适当以定。圆印宜署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