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盘》的诱人,远在中山王三器之上


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著名的中山王三器,晋公盘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是近几年的事。


对比中山王器铭文、《晋公盘》之前,我们不妨先讲一讲晋国重器晋公盘的故事。


2018年,山西公安机关开展了一系列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晋公盘,被公安机关从境外追缴回国,才使这件2600年前晋国青铜重器重新“回家”


图片
《2018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精粹》(文物出版社)将晋公盘置于封面


图片
晋公盘

晋公盘一经面世,便因其工艺精湛、艺术及历史价值珍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是王室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嫁女时的重要礼器,它们,是那个时代通过政治联姻维持政治联盟的真实写照。


与同为“嫁妆”的商代姒嫝鼎、西周史妣庚觯、芮伯三器(芮伯作王姊盘、芮伯作王姊盉及芮伯作王姊甗)、善夫伯鼎以及春秋早期陈侯壶等器相比,春秋时期的晋公盘,堪称古代嫁妆青铜器天花板。


图片

转动的晋公盘


晋公盘是极度温情的,它承载着一位父亲对远嫁女儿浓浓的父爱。这件2600年前晋文公给宗室长女孟姬准备的嫁妆,盘内有鸟、龟、鱼、蛙等多种动物,最有趣的是19个圆雕动物均可360度旋转,“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礼记·内则》),活水洗手,沃盥之礼,多么庄重的仪式感,当水流至盘中,小动物们便会被赋予了“生命”,若隐若现的游鱼,嬉戏追逐的青蛙,仿佛定格了晋文公陪伴爱女,在池塘边嬉戏的童年美好瞬间。


图片
图片
《晋公盘》铭文

晋公盘内壁有七处珍贵铭文,每处三行,共183字。铭文追溯了晋国先祖唐叔虞,晋文公父亲晋献公开拓疆域、国运昌隆的功绩,赞颂了晋文公自己谨遵先祖遗训、建立显赫功业的雄图大略,最后,还表达了对女儿孟姬远嫁楚国后,作为楚国国君的嫡妃,治理家室捍卫晋国荣耀的期许。铭文清晰呈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的盛世气象。


图片

《晋公盘》铭文拓片

与晋公盘工艺水平、历史故事、历史价值被公众广泛聚焦、被津津乐道相比,对《晋公盘》铭文大多停留在文字释义上,偶有摹本(见下图),对铭文书法的研究却难觅踪迹,其关注度远不及中山王三器铭文。


图片
《晋公盘》铭文摹本


把其与中山王三器铭文对比,是因为东周文字的分类中,它们同属晋系。


中山王三器久负盛名,效仿者众多且多有作品入选国展,但若抛开入展等功利目的,《晋公盘》的诱人,何止是毫不逊色。


中山王三器堪称商周铭文理性与秩序的巅峰之作,精工巧饰,展现出制作者高超的文字造型驾驭能力。但铭文点画、造型过于千篇一律,分布等距,经纬分明,变化,缺想像,美术化、格式化色彩浓厚,看不到情绪的自然流露。

图片
中山王三器铭文(局部)拓片

而《晋公盘》铭文风格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自由、率性、放逸、写意,心地单纯,独表性灵,与盘内小动物们的活灵活现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直线较多但走向各异,线条中实末锐,至为写意;从“武、疆、国”等造型看,似乎有秦系铭文(甚至秦篆)的影子,但其造型更开阔,多取斜势(向右上倾斜)纵势,空间安排更多元,更生动有趣,“廷”字土部右移,体现了东周铭文同字异体的特征,“建”左部似行书,简化成一笔,颇有意趣;布局有行无列,上下穿插,大小对比,纵横交错,无拘无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晋公盘》拓片及释文

《晋公盘》的临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铭文拓片漫漶不清,许多字辨识度很低或无法辨认,需要借助铭文照片、工具书籍逐字勘对及补充。分列七处的铭文,也需要临摹者整合成完整的作品。


图片
《晋公盘》铭文考证手稿

透过国宝看历史,晋公盘不愧为价值连城慈父嫁女的极品嫁妆。透过青铜器探究铭文书法,名气远不及中山王三器的《晋公盘》,其艺术性却更胜一筹。

很多时候,商周金文的学习,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随波逐流的盲从名篇名师,《晋公盘》与中山王三器铭文对比,或许是很好的诠释。


图片


图片

《晋公盘》临作(首次临摹)



图片

《晋公盘》临作(二次临摹)



商周金文赏析之八十一 





图片

孙璋,山东郓城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喜商周钟鼎、摩崖石刻、敦煌残卷,长期专注于先秦文字及书法的研究,致力于创作不一样的金文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