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濰縣高鴻裁《上陶室磚瓦文攈》向著聲藝林,王獻唐《〈上陶室磚瓦文攈〉序》讚曰:“求如先生之精鑒博采,去偽存真,集瓴甓之巨觀,傳圖文之實錄,自趙宋以來,未有倫比者也。”《文攈》輯入高氏所藏磚瓦、陶器有圖像文字者,因椎拓費時,且高氏當時已垂垂老矣,故製作完整者僅八部,《〈文攈〉序》即歎道:“惟以集拓維艱,傳本無幾,重經世變,寥若晨星。”此八部傳世者,據之前學者調查有五:原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存一部,為試拓之粗率本。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共十冊,含磚、瓦、陶器拓本五百三十八種。一說磚二百三十種,瓦二百六十種,陶器三十六種,凡五百二十六種;徐世昌及山東省圖書館各存一部,皆精拓也,均五百二十九種。徐氏藏本有其跋注,未知現歸藏何所;上海東方圖書館存一部,凡四百三十一種,乃光绪二十年(1894)定本。1932年該館連同幾十萬冊藏書毀於戰火;美國國會圖書館存一部,凡五百四十一種。此外,去年西泠春拍又現身一部,共十二冊,前六冊為磚文拓本,後六冊為瓦當拓本,凡五百五十餘種,最後為高氏後人所拍得。
《文攈》存世既少,今人難得一窺全豹,以往僅見其零星散頁。近獲觀《文攈》上海圖書館藏本,不啻貧兒暴富,欣喜莫名。此上圖藏本為所知《文攈》第七種版本,封面隸書題“上陶室專瓦文攈”,落款為“濰高翰生輯本,研樵藏。”款下鈐“樂陶齋藏”印。常虞驩室藏一磚文冊頁,內有晉“義熙八年”磚拓本,拓本下有一跋,末署“乙未夏五月研樵主人拓於樂陶齋”,拓本左旁又有一跋,落款為“未夏茁畦識”,下有一“吳氏”朱文小印。兩跋與封面落款字跡相同,當為一人所作,則《文攈》上圖本原藏者“研樵”姓吳,惜其人生平未詳。扉頁有吳大澂“上陶室專瓦文攈”題簽雙鉤。上圖本共六冊,前三冊為古磚拓本,第四、五册為瓦當拓本,第六冊為瓦當及陶器拓本。其中磚二百零七種,瓦一百九十四種,陶器二十六種,凡四百二十七種。此本為“光緒甲午濰縣高氏定本”,與上海東方圖書館藏本為同一年定本,但比其少四種,為七種版本中所收拓本最少者。
上圖本披覽之餘,略作磚文劄記如下:
一,此漢“海內皆臣”十二字磚,為《文攈》磚瓦中最聲名顯赫者,一九三一年被日人大田(一作太田)盜買,今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而《有鄰館名品展圖冊》載為王懿榮舊藏,蓋磚之木匣刻有王氏跋文,故有此誤。《文攈》題作秦頌辭磚,而民國時方藥雨、王獻唐據“漢廣益強”“單于和親”十二字磚定為漢物,可謂卓見,今已為學界共識。
四,此“千秋”磚,《文攈》亦題作秦吉語磚,當為漢物。《〈文攈〉序》謂:“其首冊四葉‘千秋’陽文磚,原只‘秋’字,先生初屬茂楠以漆泥補範‘千’字為偶,拓入〈文攈〉”。
五,此漢“建初墓誌”殘磚,出山東青州。高氏另藏有完整者,上圖本未輯入。施蟄存《北山集古錄》載錄其文:“父以建武廿五年,母以建初四年終,少子侵行喪如禮。太歲在巳佯。”今有學者釋末二字為“以祥”,認為“祥”原字作“佯”,而太歲名無“以佯”,推測“以佯”或為“敦牂”之異寫,則磚文所記太歲紀年為壬午年,即建初七年。此說極牽強。施氏指出磚文明是“巳”字,建初六年歲次辛巳,此必建初六年營葬時所造作。其說較允。
一九三一年高氏後人私售磚瓦給日人,上陶室五百餘件磚瓦被當局沒收,歸山東省立圖書館保存。圖書館整理高氏磚瓦後曾作一《清冊》,刊載於劉階平《濰縣高氏上陶室磚瓦保留淪亡紀略》。覆覈《紀略》之清冊,建初磚僅有此枚殘存十六字者,完整者未見。網上曾見有鄰館藏品集《有鄰大觀》書影,中有品相完整之建初磚,已疑為高氏舊藏。後又見日本拍賣一本磚拓冊頁《古磚集英》,內有不少有鄰館所藏古磚拓本,如《文攈》著名之漢“海內皆臣”磚,每張拓本均蓋有“六齋手拓”或“陸齋手拓”印,印主據說為日人。其中有完整建初磚拓本,經比對應為高氏原磚所拓,原磚恐亦為有鄰館所藏。《〈文攈〉序》述及:“〈文攈〉漢十二字陽文磚等十二種,久為外商攜去”,未知此即為其中之一?
七,此漢“永元十三年”磚,未見於清冊,《古磚集英》亦有朱拓本,或為歸有鄰館之《文攈》流失海外十二種古磚之一。
《古磚集英》永元十三年磚拓本
八,此漢“徐仲明郭”磚,出山東,具體地點待考。“郭”即“槨”。
九,此漢磚《紀略》釋作“陽其□富□貴”,第三字當為“遂”字,“陽遂富貴”乃漢磚文中習見吉語。
十,此漢磚《纪略》釋作“周㣎大吉”,誤。第二字作反文,乃“是”字,漢人“是”通“氏”。
十一,此漢磚《纪略》釋作“宜子孫食番昌樂未央”,“食”應為“富”。
十二。此漢“万世不傾 ”磚,《陳介祺藏古拓本選編·古磚卷》亦有一枚字體相近者,出掖縣(今萊州)萬歲亭。
十三,此漢“壽萬歲”磚,出山東寒亭。
十四,此漢“長安樂”磚 ,出山東蓬萊。
十五,此漢“長樂除凶利主大吉”磚,民國《濰縣志稿》著錄,出濰縣東南鄉。
十六,此漢“大吉昌世久長”磚,近年山東海陽亦出。
十七,此漢“千秋萬世”磚,近年河南滎陽亦出。
二十一,此晉“咸寧元年八月任氏造” 磚,《志稿》著錄, 出濰縣東鄉。
二十二,此“陳郡太守淮南成德台府君夫人之槨也”磚,《考釋》謂:“陳,三國時置郡。淮南,揚州治。所此專當係曹魏時造槨用瓦,又係異製。”按,《文攈》輯錄有“晉咸寧四年台氏造泰歲在戊戌”磚,兩磚所載姓氏、字體一致,當為一穴所出,則此應為典午時物。此磚《廣倉磚錄》印入,出安徽鳳台縣西北鄉顧家橋。
二十三,此“晉故膠東令王君”磚,《古磚卷》輯入,出濰縣。
二十四,此磚右側文字有泐損,磚文完整者為“晉故元康八年公”,《藏器目》著錄,出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