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无意中看到这个图,出自《中国纹样全集——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春秋卷》P466,备注的是殷代骨雕,人面蛇身纹,河南安阳出土。
看到这个图的第一眼就觉得非常惊诧:这不是伏羲女娲吗?
仔细看后,确定就是伏羲女娲。
那就太不可思议了,因为,之前一直以为伏羲女娲像是在汉朝时才有,而这个图可是商朝!
洛阳西汉中期卜千秋墓壁画中就有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娲和日、月图像,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伏羲女娲像了(但以后就不是了)。
洛阳西汉卜千秋墓伏羲女娲及日月壁画
山东嘉祥碑刻,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题记为:“伏戏仓精初造正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这是最早有题记的伏羲女娲像。
此后伏羲女娲像大量出现。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这是屈原在楚国宗庙看到女娲像时发出的感慨。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所处时间为战国时期。这是目前有关女娲最早画像的记录。不过,只提到女娲,没提伏羲,也没讲女娲是人首蛇身。
关于伏羲女娲最早的文献出处,或许当为1942年长沙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楚墓《帛书甲篇》。乃有古天黿伏羲乃娶提挺氏子之子曰女娲之语。此为伏羲女娲同时出现且为夫妻的最早记载,在战国。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此赋追述了西汉鲁恭王当初受封及建造灵光殿的情景,描述的是所看到的壁画,这是最早有关伏羲女娲画像的记载,时间在西汉。
所以,目前发现最早的伏羲女娲画像是在西汉,就记载而言,最早也只到战国。
而前面的伏羲女娲骨雕却是在商代,中间还隔着周和春秋,比战国早了1000多年!
所以,这个伏羲女娲骨雕意义非凡!
我由此有点怀疑这个骨雕的真伪。
如果确定这个骨雕是伏羲女娲像,那伏羲女娲像就比现在已知的早了1000年,人们一直以为,将伏羲女娲进行神化并结合为夫妻是汉朝的事情,现在来看,商朝时就已经有了。因此,这件文物具有文献与考古的双重意义,所以说是意义非凡。
这样的话,这个骨雕不管放在哪个博物馆,都当之无愧为镇馆之宝。要知道,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伏羲女娲图,也只是唐代的作品而已。
但奇怪的是,这个骨雕作品似乎并不为人知,现在在哪个博物馆?为何所有伏羲女娲文化的研究者都没注意到这件作品?目前伏羲女娲上限就如前所述,只到战国。
但经玉常的再三比对,这件作品造假的可能很小。并且非常有内涵。我想,日后这件作品很可能会引起重新的关注。现在,我想对这件作品做更详细的解析。
两个画像,左面头顶为北斗,右面为羊角。这在商周饕餮纹中经常见到,也在天帝图中可以看到。北斗之形对应于北斗七星,羊角之形对应于羊角。北斗绕北极帝星旋转,为帝车,故以北斗为饰象征天帝。牛、羊、猪为祭祀天帝的三牲,故也以其角象天帝(猪无角,也有无角的天帝或饕餮)。除了北斗和牛羊角外,还有宝瓶状的龙角。北斗最尊,龙角次之,牛羊角更次于龙角。
此伏羲女娲骨雕,左边为北斗,右边为羊角,以此来显示尊卑、阳阴、男女。毫无疑问,头顶北斗的为伏羲,头顶羊角的为女娲。
商代的确已经有三、四、五爪龙。四爪源于鹰爪。
所以,左边伏羲像为源于鹰爪的龙爪。而右边女娲三足则源自蛙。
古时不管是鹰还是凤,或者是乌,只要是鸟,通常都对应于太阳。而蛙则对应于月亮。这就是汉唐伏羲女娲像中,日中有鸟,月中有蛙的原因。
左图为龙身有龙鳞,右图没有。这似乎正对应于《鲁光殿赋》中所描写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样做的目的,同样还是为了产生阴阳之分。鳞身为阳为龙代表伏羲,蛇躯为阴为蛇代表女娲。
龙身上面所饰为囧字纹,亦即太阳纹,为七个,蛇躯上面所饰为菱形极星纹,代表夜晚,为六个。七数为阳,六数为阴。
整体形象人首龙(蛇)身,成对出现,一阳一阴,毫无疑问这是伏羲女娲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