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川周氏宗祠的前世今生
● 耿培炳
微信版第1692期
绩溪县伏岭镇鱼川村周氏,于清康熙年间自本邑大石门迁鱼龙川,大石门周氏为十五都竹里周囦公(一名爽)后裔。在鱼川,周氏虽为后来者,但善经商,故发展较快,现有三房100多户600多人(含宁国),世居上半村,并于清道光年间建有周氏宗祠,名“敦伦堂”,由兆森任建祠经理。因竹里《周氏宗谱正宗》(含鱼川)对建祠未有记述,祠内亦无建祠碑记,兹仅将现存及对周祠的形制、肌理和嬗变的记忆作一简述。
宗祠在过去,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祠堂有六种功能:誉祖(祖先的荣誉在祠堂中彰显);议事(家族中所有的大小事务商议决策的场所,以族长与村中长者为领衔);家法(族法族规的审理和执行场所);勉学(过去最小的考场,通过给后人各种技能的比试,激励家族后人勤奋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读书、学习经商算法等等);婚丧嫁娶(结婚出嫁的认祖和辞祖及价值出殡等礼仪场所);祭祖(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和宣扬尊卑有序的场所)。村中民众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祠堂一般位于村中风水最佳的位置。
祠堂位于村上首,背依来龙山,面对七姑山,东为鄣山,西为中干山脉。整体布局为三进三开间两明堂形制,是一座四合廊院式建筑,宗祠是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周氏宗祠进深约为25.9米,面阔宽约为10.02米,占地面积约为259.5平方米,前进与中进及后进均为单层建筑结构。左侧原建有特祭祠,于1977年拆除,右侧为教室及厨房等约111.36平方米,前方祠坦约为160.48平方米。整个祠堂总占地面积约为531.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375.86平方米。
祠堂高墙封闭,两侧山墙体呈梯级跃升,寓意“步步高升”。内部构件精致、柱粗梁硕,雕刻线条流畅,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在村落整体中显示出非凡的气派。
周氏宗祠虽为单层建筑,但空间层次丰富。从前至后,依次建有照壁、祠坦、仪门厅、两侧庑廊、前天井、享堂和两侧厢廊,后天井、寝室(也称寝堂),建筑平面布局为三进三开间两天井(明堂)功能形制。
一进仪门两侧,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仪门厅由大门(仪门)和前门廊、后过厅组成,中间单檐横跨,一脊翻两廊结构形制。仪门安装于明间正脊柱间,前门廊两侧设有八字门墙,墙下为须弥石座,上部原为水磨青砖饰有雕刻,现改为墙头画装饰,墙顶出三线座瓦脊。两侧山面马头墙高耸,前后檐为四方石柱上承木方短柱承托木月梁以及上部梁架结构,三开间加两侧八字墙暗厢形成了明三暗五开间的形制,前门廊与后过厅均为卷棚轩廊结构形制,脊柱正间大额枋上悬挂“周氏宗祠”的白底黑字字匾,枋下为双面皮门间隔,皮门下设有本地花岗岩地袱石衬等,仪门为实心拼板门。仪门两旁设有一对本地花岗岩麻石抱鼓,底座两边刻有花草石线刻浮雕。前门廊的石檐柱间设有一排木制栅栏,以方便管理。次间边柱外接八字墙。仪门厅为曹门式形制。外阶沿台阶下一步即为宽大的祠堂坦,坦前立有照墙。
过仪门厅即为前进四方天井,两侧为庑廊。天井俗称“天空之井”,作为徽派建筑最富有特色,最为壮美的平面布局形制,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地显示。天井平面下沉约30厘米,正中轴设有石板铺地的甬道。平面呈“日”字形态,有着“如日中天”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在徽文化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聚水和聚财;民间也流传着“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的谚语,并且认为下雨就是下金子,下雪就是下银子。
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集四方之水从中间流下,渗于堂屋之中井内。在周祠天井中的地面(也称明堂)是用鹅卵石铺就,中间石条铺筑,也呈古铜锁型状;并且既看不到很深的明沟,也看不见专门排水的暗道,锁型的天井地面就是想锁来之不易的“财气”。即所谓“肥水不外流”。两侧为减柱造木梁架构的单檐廊庑。庑廊的额月梁承接在前仪门厅两边间后檐额月梁上,减去了庑廊的檐部立柱落地,增加了使用空间,合理节约了建造材料,因此称之为“减柱造”。
走过天井的甬道就是正厅,也称享堂。享堂是祭祀祖先、新年拜祖,族人议事、举行庆典和执行族规的场所。享堂开阔,由低及高,立柱横梁为抬梁和穿斗式架构结合的构造形制,再加上整体结构的规矩端庄,用料硕大,梁架饱满厚重,充分显示出了宗法秩序的井然和神圣的地位。只可惜立柱上的抱柱联和匾额现已失传。享堂前有轩廊以及副阶。轩廊前檐柱为石柱,轩廊上部为卷棚轩三步架形制,轩椽之间有雕刻叉手装饰。上部仔月梁象鼻出榫。享堂前金柱和后金柱之间为人字轩顶,五架梁形制。月梁端下有雕刻如意卷草雀替,月梁上承童柱,童柱上端承屋面脊檩椽板,童柱为莲花形平盘斗承托。脊童柱两侧象鼻出榫,两列构架之间为脊月梁上承脊檩,工艺和形制较为考究。
享堂后步金柱中间有正照壁,也称之为太师壁。两旁有门通后进。明间正照壁额枋上悬挂着“敦伦堂”大匾。
后天井两侧厢廊拾阶而上就是高高在上的祠堂后进寝室(堂)。这里是安奉祖先灵牌的神殿,两重楼房,为重檐建筑。寝室地基与正厅相比,高出约五尺左右,两边设有七级石阶,前檐外沿缘设有石栏护围,共有雕刻如意卷草夔龙的石栏板5块,其中明间一块刻有“双夔抱禄”的吉祥图案;四方束莲头望柱6根。寝室原有“奉先思孝”“慈竹婆心”匾额,柱联已失。
周氏宗祠左侧原建有特祭祠,专门供奉族中有功德而无后代的神主等。右侧为后建的教室,为两层结构,北向为楼梯;西向与南向为较大的窗户,采光甚好,教室后为厨房。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县内掀起了“废科举、办学堂”的热潮。1908年2月,在耿介先生的积极组织下,将村内耿祠中一所私塾办为私立小学堂,此举得到县教育会、劝学所和村内一批秀才的支持。他筹资办学,捐献红木书橱两只(原置享堂上首两侧)。由于当时他在县里有公务在身,就聘用了本村一位从歙县紫阳师范毕业的国子监生耿坤担任小学堂长。从1908年2月至1934年2月以耿氏宗祠作为校址办学。民国23年(1934)二月,周祠右侧建成新教室,鱼川私立初等小学由耿祠迁于周氏宗祠办完全小学,并改名为鱼川私立建设小学。是年,《徽声日报》11月6日版“绩溪通讯”栏目以“建设小学迁移校舍,校务大加剧新”为题作了宣传报道。开启了鱼川教育大发展的一页。
1977年,鱼川及周边村落人口大增,学龄儿童亦随之增加。鱼川小学开设了初中班,小学部有120余人,初一班57人,学生总数达到180多人,创学校开办以来最高记录。人数增加了,教室不够用,怎么办?为解决校舍问题,经学校与村干部共同研究,决定拆除周祠前进与东侧的特祭祠,发动鱼川四个生产队义务新建四间教室,两个办公室。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完结,历代传承的风俗都已成为了历史,加之前进与特祭祠的拆除,周氏宗祠的肃穆与庄严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正在人们的心中慢慢消失。即使是“今日孙枝正蕃秀”,又会再有几人“原移材干献明堂”呢?
值得庆幸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周氏族众修缮宗祠的热情与呼声甚高。2015年,由周道其经理翻修宗祠屋顶工程耗资4万多元。2020年,成立周祠修缮理事会,由周道清任理事长,道辉、道荣经理,黄山华路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承包施工。9月8日开工,年底峻工,耗资34万多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终于使宗祠基本恢复原貌。
下一步将尽力恢复祠内的文化装饰,如挂匾,抱柱联的复原工作,使其文化内涵得以提升,它是周氏宗族历史文化的浓缩,应予以传承发扬,将是任重而道远。
(本文承蒙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中心客座教授姚顺涞斧正修改润色插图,谨致谢忱!)
(作者系绩溪县计生委退休干部,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