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入画的骗局

近现代以来,强调以书入画成为家常便饭,然审视中国画源流,最初并非如此,不过由文人精英的提倡与呼应才渐渐形成今日局面。


先来看看李苦禅如是说: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我的字是画字,我的画是写出来的。

齐(白石)老师的月季有一幅画得最好,完完全全是用草书笔法蘸洋红写出来的,再用淡红一破,味道高妙得很!

梁楷那衣纹全都是用草书写出来的!青藤是草书笔法入画。

八大山人是用《瘗鹤铭》写王羲之,以篆笔写《兰亭》,又入了画。世人写“王字”多俗,唯八大山人写“王字”不俗。

赵之谦用魏碑笔法作写意。吴昌硕用《石鼓文》笔意入画。齐老先生也如此,不6过他练的是《汉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和李北海的行书。

不练书法就别想画好写意!这书法一门,是活到老,练到老;写意,写意,它笔笔全都是写出来的!

若没书法底子,只是画出来,描出来,修理出来,便没魄力,不超脱,显得俗气。

中国画艺术性很高,你看它不但形象美,连造型的笔法都很美,书法艺术之美都融合进去了。

书法艺术也只是我中国独有(后来传到日本等国),用书法艺术手段去作画也只是中国独有(后来也传到日本等国),而且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内蕴极其丰富!

不下苦功夫研究怎么行?咱们祖宗真了不起!把实用性的写字变成了一门高超的艺术!

常写字,那么在作画时就可以不知不觉地用上。

作画何以求书法?

因为第一,画要雅,非雅即犷,雅为国画之要;第二,习书法,不仅可增强腕力,而且可使魄力雄浑,气势豪壮,一笔一画在不觉中尽可洗去凡俗犷野之气息,提高人之品质,令其高尚耳。

此所谓陶冶性情,逸放胸襟者是也。

图片


李苦禅先概论“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进而由总阔推而至己“我的字是画字,我的画是写出来的。”这是典型的现代画理,并举了古代诸名家书法取法与入画的案例来进行佐证以书入画。

李苦禅并提出问题“作画何以求书法”?简答曰:一要雅,二增腕力与增气势豪壮。

李之“雅”是书卷气,去犷气。在这里我们简要了解一下以书入画的历史。

要知道南宋之前的画家大多并不善书,书卷气说的是文人士夫书法带来的一种风流精雅,而能把书卷气介入绘画是元代的事情,至早六朝王微的《叙画》提及书画相通之理,唐张彦远认为工画者善书,到宋代苏与二米,金代王庭筠等已作了以书入画的先驱,可以认作是元代文人以书入画的起点,但宋金实践者寥寥无几,不成气候,大多数绘画仍秉承的状物写真,花鸟人物的雅在于对形的取舍与赋彩的匠心,而少用笔,用笔也仅仅停留在勾勒白描,白描与书法没有太大关系。

图片


说到这,书法用笔的落脚点在山水树石,因为山水树石在宋代的成熟使其笔法丰富多元,宋代山水全面超越六朝隋唐,核心的问题在于用笔去“状物”与“写真”,真正做到了山水的应物象形。而依据史料和图像提供的信息,宋代绘画的好不好与书法的联系并不像李苦禅所言密不可分。从吴道子写不好书法而去画画,穷丹青之妙,范宽郭熙的书法也大约是极普通的,起码谈不上好。并且史载许多宋代大画家落穷款或隐藏款不单单是当时流行的问题,另一个隐情即是书法不佳。

图片

如今提倡的以书入画,实则正式的起点是从赵孟頫那里开始的,在往后的时代以书入画的内容不断修订,赵孟頫以书入画实践重点在于枯木竹石题材,并未对其他科目进行有效的深入探索,而枯木竹石一门也是上溯苏东坡的传统,进而明确化,石用飞白,木用篆籀,竹用八法。稍晚的竹石名家只是补充与细化,如柯九思写竹叶当用鲁公撇法之类。只是自赵孟頫开始发酵的以书入画,在元代的精英颇为震动,在山水一科上颇为重要的是赵孟頫《双松平远图》的洗练手法尝试直接影响了黄公望,黄瓜望依据富阳周边的风景以及五代巨然的山水,耗费数年心思提纯出《富春山居图》。从赵孟頫点景陈琳的《溪凫图》中又可窥见花鸟科的探索,宋元文人从提倡到实践,从最初自嘲的“墨戏”到成为正统,历时漫长。

图片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图片

溪凫图 元  陈琳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材质尺寸:纸本 立轴 设色 35.7x47.5厘米 全轴67x47.5

到了明代,吴门画派(山水)的书法普遍学术价值不高,在绘画上不像元人绘画的高逸,主要原因是融合宋元绘画的理想,宋的状物写真偏于“绘”,元的逸笔草草倾向“写”,宋偏刻画,元人心画,这种理想导致吴门画派在折中的理想中未趋高逸。

图片

沈周《东庄图册》之一

吴门祭酒文征明山水之余雅好赵孟頫兰竹,并喜飞白作石,不过有续貂之嫌。其门下高徒陈淳草书有奇气,弃师而自立高格,花卉竹石不拘泥物象,深得生意,能于高妙处遗巧饰,或者说陈白阳有草书修持,而能破元人花竹平正气,深得野逸自然。

图片
赵孟頫 枯木竹石图 局部​

图片
文征明 兰竹图卷 局部

图片

陈淳 葵石图 68.6x34厘米


随后的徐渭纯以气使,使人联想到唐代吴道子“以酒使气”,徐渭以行草见长,淋漓痛快,人称字林侠客,八法散圣,吴道子最初学书于张旭与贺知章不成转而绘画,没有详细的记载张旭与贺知章教授给吴道子书法的具体内容,据张彦远描述吴道子“气壮”,应是受到张旭反叛精神的启发。依东坡的意见吴道子还有“画工气”,而徐渭自带的醉酒状态则如实的反应在其书画上,已然是去理求真。以书入画到了徐渭这里可谓书即是画,画即是书的状态了。自赵孟頫的主张到徐渭的升华,以书入画便坐实了其不可撼动的理论地位,后人只要拿毛笔便要知晓笔法,明辨书理,已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图片
图片
徐渭 墨葡萄图 局部

书法中的笔法,笔势,笔意,结构等都是纯抽象的概念组合,以书入画的概念一般指向的是写意,这里的存在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验主义,很难道与初学者如何以书法运用于画法,这里面的门道玄微,很多师带徒的情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也有一些基础的入手式可追溯到赵孟頫的那首诗里,因赵孟頫草创初期的写竹刷石画木基本上是典雅的正书入画,绝少行草书中复杂的笔法系统。

图片
赵孟頫 题款诗

说到这里,这只是介绍了帖学一路的以书入画,清末开始及近现代碑学入画又开启了一条大道,无疑又是对文士精英帖学的反叛,自由广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回到开题以李苦禅为引子的“我的字是画字,我的画是写出来的”,到如今也不过三四十年光景,从业者早已当作教条去践行,以致写意绘画毫无光景可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书入画是场骗局,局内人奉之神明,终身践行修持,能入局者鲜少,在局外兜圈子的人不过都是骗子。

                                              文: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