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字体恣肆宕逸,从中可一探历史的细节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全称《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题记》,造像铭文,高74.3厘米,宽39.8厘米,楷书,9行,满行18字,共计159字,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现存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内。

图片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朱拓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是龙门二十品之一,也是石窟中较早的造像题记,字体恣肆张扬,优容飘逸,文字虽简短,却透露出很多历史细节,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一、《北海王元详造像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最大的特点是有数量众多的石刻题记。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最早的石窟,约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保存有大量的北魏石刻题记。据1997年、2001年两次统计,古阳洞现存造像记741品,占龙门石窟总造像记数的四分之一多,造像题记所记述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纪年的109品,而北魏时期的就有99品,这些题记时间确切,内容丰富,对研究北魏中晚期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图片

古阳洞中有石刻题记的元魏贵族有4位,分别是安定王元燮,相关石刻题记2品;广川王元略(贺兰汗),相关石刻题记7品;齐郡王元祐,相关石刻题记2品;北海王元详,相关石刻题记4品。

北海王元详相关题记均位于古阳洞显著位置,虽数量不是最多,但字数均过百字,为古阳洞元魏宗室题记中字数最多者,其史料价值最高。

图片

元详,史书有传。《魏书》卷二十一献文六王列传《北海王传》载:“北海王详,字季豫,美姿容,善举止。”元详是献文皇帝第七子,孝文帝元宏的同父异母弟。《魏书》载:“献文皇帝七男。李思皇后生孝文皇帝……高椒房生北海平王详。”

元详于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封北海王,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两朝重要的宗室之一,在孝文帝时受到重用,跟随孝文帝南伐,负责新都洛阳的营建,在孝文帝临崩之际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权力达到顶峰。宣武帝即位后,前期倚重元详,而北海王母子不知收敛,贪冒货贿,卷入权力斗争漩涡,被贬为庶人,最终死于非命。

北魏孝文帝自代京迁都洛阳后,前后三次南征,《北海王元详造像记》记载的“维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为孝文帝第一次南征,从中可窥历史的一些细节。

一是记述了南征的具体时间。《魏书》卷七《高祖纪》记太和十八年“十有二月辛丑朔,遣行征南将军薛真度督四将出襄阳,大将军刘昶出义阳,徐州刺史元衍出钟离,平南将军刘藻出南郑”,接着又记“辛亥,车驾南伐”。太和十八年十二月辛丑为朔日(初一),则辛亥恰为十一日,题记与史籍互相印证。

二是记述了南征时的送别场景。“军国二容,别于洛汭”反映了官方的送别场景,“军”指出征大军,“国”是指留守的朝臣官员。“行留两音,分于阙外”反映的是亲属的送别场景。“阙”指伊阙,《水经注》卷十五《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伊阙即龙门山所在。“行留两音”指出征军人的道别声和送行亲属的叮咛声。官方送别是在洛水之滨,民间送别,是在伊阙门外的伊水之滨。

图片

图片

三是提供了早期造像史的珍贵资料。“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母子平安,造弥勒像一区,以置于此”,可见高太妃是在送别当日,即到古阳洞,立誓发愿只要母子平安,就在此造像一躯。造像落成也非常明确,即“至廿二年九月廿三日,法容刻就”,从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立誓发愿到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造像落成,历时三年九个月十三天,这在古阳洞早期题记中仅此一品。

四是透露了北魏造像落成后斋会等仪式。北魏造像落成后都会有斋会活动。《魏书》释老志记孝文帝于“太和元年二月,幸永宁寺设斋……三月又幸永宁寺设会,行道听讲,命中、秘二省与僧徒讲座旨义,施僧衣服、宝器有差”。《北海王元详造像记》载:“法容刻就,因即造斋,镌石表心,奉申前志,永愿母子长餐化年。眷属内外,终始荣期,一切群生,咸同其福。”应是北海王母子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并斋会祈福活动。

图片

图片

二、《北海王元详造像记》的书法艺术特色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靡逸则有《元详造像》,庄茂则有《孙秋生》、《太妃侯》、《长乐王》”,意思是说《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字体比较散漫,不及其他造像记结构谨严,庄重朴茂。

事实上,《北海王元详造像记》的结体较为宽博,撇、捺画伸展修长,显得更为飘逸。笔画方圆兼施,字里行间气度从容,神气舒展,自有一种雍容气象,颇显北魏盛世的气度。中国书协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庶民认为其是最接近“邙山体”的庙堂气,此言可谓中的之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名碑名帖《龙门二十品》,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2、魏收《魏书》,中华书局2017年1月出版;3、王瑞蕾《龙门石窟所见北海王元详石刻题记再研究》,《敦煌研究》2021年第2期;4、刘景龙《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与题记书法》,《中国书法》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