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十六国书法的行书,李柏文书是北方的兰亭序吗?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十六国的行书。
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而东晋的行书历来为后世所重,那么,同时期的北方,行书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十六国时期的行书墨迹,主要出自西北地区(如前所说,其实楷书也是)。建国以后出土者,绝大多数流失海外。建国后出土的一批十六国文书墨迹,可以看唐长孺主编的图文对照本《吐鲁番出土文书》(壹)和戴春阳、张珑主编的《敦煌祁家湾》,此外还有十六国的敦煌写经中《律藏初分第三卷》是典型的行书。
这些行书结字大多仍作正面“宽结”式,可以说是当时楷书的俗写体或连笔书。这些行书的形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纵长。如前凉《王念买驼券》,这些行书字形,结体特别紧瘦;(2)横方。如北凉《宋泮妻隗仪容随葬衣物疏》等;(3)长横相间。如北凉《仓曹贷粮文书》等。

图片

(前凉行书《王念买驼券》)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这些俗笔行书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接近江南欹侧妍态的字迹。
十六国最为重要的行书样本,是前凉的《李柏文书》,这是书法史的知名文书。也是我们应当集中关注的书法作品。

图片

(日本探险队旧照)
1908年至1909年间,日本西本愿寺派遣的大谷控险队第二次来到我国探寻古物,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著名的《李柏文书》,首尾完整者共两件。现陈列于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如图:

图片

(《李柏文书》行书本)
释文为:五月七日,海头西域长史、[关内]侯李柏顿首顿首。别□□□恒不去心,今奉台使来西,月二日到此(海头),未知王消息,想国中平安,王使回复罗,从北虏中与严参事往,想是到也。今遣使苻大往相闻通知消息,书不悉意。李柏顿首顿首。
这两件完整的《李柏文书》,书体有异,笔画一肥一瘦,从结字和用笔来看,实属一人的手,是同一件文书的两份底稿,而且写于同一地点,即书稿中的“海头”。
信稿的书写者可能是书吏代草,也可能是李柏的手笔。李柏是凉州牧张骏的“西域长史、关内侯”,官位高,当时西域长史的驻所就在“海头”,由书稿的内容知道,李柏欲与焉耆王龙(熙)通消息,使者是“苻太”。

图片

(《李柏文书》行草书本)
《李柏文书》的书写时间,一直有争议,综合各方面的学得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它是公元328年至346年间的书迹。
行书的《李柏文书》,墨色滋润,笔画肥厚,横向笔画左低右高,纵向笔画多是左倾的斜势,“主笔”不明确。字态是左低右高的横斜,字脚多是“平脚式”,结字的纵敛之势并不明显。细审,笔体的总体面貌在西晋《永嘉四年(310)残纸文书和王羲之行书《姨母帖》之间。是写得比较正规的早期俗笔行书。细审其中相同文字,《李柏文书》中字态已出现与王羲之笔下“遒媚”一类相像的姿态。

图片

(《姨母帖》)
行草书《李柏文书》是匆匆写来,干笔枯墨,却是一气呵成,运笔速度比那件行书稿要快得多,笔势连贯,结构还不够紧密。由于书写速度快,又掺杂草笔,笔势已趋于纵敛,其中的一些字态颇具新妍的姿致,其中的姿媚之迹,当是无意的流露。
《李柏文书》书写时间,最晚不过346年(最早328年),这比王羲之写于公元353年的《兰亭序》早出,书写者远在边鄙的河西,或是牧守边镇、效死疆场、周旋西域各国的官员,或是书吏,并非书家文士,写的字却有些暗合江南兴起的王书新体,好像是惊人的“天方夜谭”,然而,这却是确凿的事实。甚至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李柏文书》是北方的《兰亭序》
《李柏文书》的出现,使所谓的“南帖北碑”不再是定论,楼兰出土的以《李柏文书》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魏晋时期纸本墨迹在不断证明:“帖学”书法之产生不仅仅局限于江南一带,至少西北地区也是“帖学”的发源地之一。
由此可知,北方的行书书法演进在公元4世纪40年代走近了“变革”的门槛,它是行书大变的前兆。而江南出现王羲之新体行书,也是时势使然。行书的诞生,是自然而然的。只不过,历史选择了王羲之
《李柏文书》是了解当时北方行书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具有很高的书法资料价值。
这一章,作者还讲了十六国时期的书家与书风,因为原文即非常简洁,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8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