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专享版观展指南(下)!“以启山林”大展:一起寻找百年艺术的“密码”

图片

“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亲子篇


继获评“北京最值得去的展览”第一名——“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于2023年7月8日--10月16日推出又一重量级展览“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该展是民生美术馆文明系列大展之“文明的传承”篇,同时也是备受关注的暑假档文化大展,展览自7月9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图片


致亲爱的小朋友们:

这个假期正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在展厅里大家可以欣赏到40多位20世纪百年巨匠的经典书画作品。百年巨匠代表的是中国传统士人,他们心中的理想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家也会看到百年巨匠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如何“修身”、“齐家”,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在此我们向小朋友们发出邀请,欢迎来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一起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吧。

图片

SUMMER 2023


图片



小朋友,欢迎来到大展的第二单元“筚路蓝缕”。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什么意思呢?筚路,是指柴车;蓝缕是指破衣服。“筚路蓝缕”就是指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一般用来形容创业路上的艰辛。在这里,是指我们的百年巨匠,他们在文明和艺术的传承过程中,是先行者,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先觉先行,展现了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首先我们将要介绍本单元的第一个板块,“林泉高致”

古人讲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画在中国画中的份量很高,士人们画山水,画的其实是自己,他们把大自然融入自己的胸怀中,然后重新塑造一番,又把自己的修养、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家国情怀融入画中,融入祖国的大好河山中。



图片

李可染 无限风光在险峰 设色山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小朋友,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气魄豪迈,意境高远,极富感染力和征服力。建国后,许多著名画家,心怀崇敬,把毛主席的诗词,画到了画里,这幅由李可染先生创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这一类作品中的精品。诗词与绘画的结合,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他是参照毛主席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诗来描绘的,诗中写道:“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中写到了“暮色”、“劲松”、“乱云”、“仙人洞”、“险峰”。请你看看画中是否画出来了呢?在画中近景处苍松挺拔,树干洒满了夕阳,再抬头看每一座山峰都很险峻,朝向西方的一侧也洒满了夕阳,连山间的水塘都洒满了夕阳,缈缈的白云飞快地从松树边上飘过,从容淡定,这就是美丽的暮色,完美再现了这首诗的意境。




图片

石鲁 逆流过禹门  1960年

 沈阳故宫博物院


小朋友,这幅山水画《逆流过禹门》是“长安画派”石鲁先生的作品,创作于1960年,描绘的是禹门的风土人情。那禹门在哪里呢?禹门位于今天山西河津县城区以北,这里有两个传说,一个讲的是,当年大禹治水疏通水道,用利斧劈开龙门山,所以禹门口是大禹劈出来的。另外一个就是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了,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每年阳春三月,黄河中的鲤鱼会逆流而上,汇聚在龙门前,跃过龙门就能烧尾羽化为龙,跃不过去,就来年再战,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因此,禹门又叫龙门。


黄河到了禹门,有一个渡口,出口处波涛汹涌,如惊雷轰鸣,声音震天。在过去没有黄河大桥的情况下,渡口依靠大小船只往来。请你看《逆流过禹门》画面中,峡谷里,黄河激流澎湃起伏,几艘船逆流而上。在近景处的一艘船上,船头有一位船夫正在奋力地划着船,他撑着船蒿,控制着方向,船头系着一根很粗的绳索,绳索引导着我们的视线到画面中景处的山崖上,那里有纤夫正在山路上奋力地拉船。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黄河轰隆隆的水流声,也可以听到到山崖边牵引人与船工的吆喝呼喊声。画面逼真地表现了山和水的险,以及船夫与大自然无畏抗争的精神。石鲁先生真是的特别擅长画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




第二个板块叫“入木三分”

小朋友,这个小单元的主题是“入木三分”,有很多书法作品,饱含了百年巨匠的家国情怀。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书法,不过,用书法写出来的古诗其实更有韵味!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两者结合,美不胜收。


图片

于右任 行书 纸本水墨对联

荆州博物馆


小朋友,如果让你平时抄写一些书法作品,或者画一些画,你都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呢?是不是会挑一些自己喜欢的呢?于右任先生喜欢写一些正能量、鼓舞人心的词句、诗文,或信条等,比如这一幅行书对联是于右任先生的作品,其中的字比较好辨识,请你看右边的上联,写的是“文明近日月”,意思是文明靠近太阳和月亮,像太阳和月亮那样明亮耀眼。请你再看左边的下联,写的是:“神武用雷霆”。意思是要以英明威武服天下,而不是用刑杀来让天下畏惧。


这两句都是站在人类的高度看天下大事。这些内容饱含着深深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的铮铮铁骨与赤胆忠心。字如其人,他的这一幅书法用笔刚劲率意,坦荡磊落,你感觉是不是呢?




图片

邓散木 《书清龚自珍<梦中作四绝句>》 纸本立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小朋友,这幅书法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先生书写,内容出自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首诗《梦中作四绝句》,篆体难以辨认,我读慢一点,请你看看自己能认出来几个字:“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请你看,第四竖排第一个字,你肯定认识,是“月亮”的“月”字,写的就是月牙的象形字呢。


邓散木先生是篆刻家,章刻的很好,篆书是基础,所以也是极好的。在1931年至1949年之间,他曾经在江南一带连开了十二次展览,就跟今天歌唱艺人开演唱会被粉丝追捧一样,他当年也是在书法艺坛倍受瞩目,有书坛的“江南祭酒”之称,“祭祀”的“祭”,“美酒”的“酒”,“祭酒”在这里,是指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杰出人物。请你看他的字,笔墨酣畅,古意满满,有着阳刚之美。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三个板块“白鱼赤乌”

小朋友,这个小单元叫做“白鱼赤乌”,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们象征着古代的祥瑞动物。古代画家把动物画到画中,会取一些吉祥的寓意。不过,到了近现代,百年巨匠笔下的动物,不仅寓意有了变化,连种类也变多了。


图片

吴作人 熊猫 纸本水墨 1973年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小朋友,胖墩墩、肉乎乎的大熊猫谁能不爱呢?但是这种靠卖萌为生的动物,被画到中国画里的年代却很晚。一直到近现代,它们才出现在画家的笔下。不过,它们一出场就是猫生赢家。上个世纪50年代,吴作人先生画熊猫大获成功。他描绘的大熊猫姿态各异,有和同伴玩耍的,有和母亲依偎的,有在吃竹子的,憨态可掬,充满灵性。在1963年,吴作人画的熊猫邮票发行,它的形象一下子成为明星,变的家喻户晓,还走出国门,令世界惊艳。吴作人也成为中外闻名的熊猫大师。


请你看这幅画中的熊猫,作者采用了大写意的画法,浅色墨是熊猫的轮廓,深色墨是熊猫的毛色,大熊猫就是黑白分明的色块组合。因为宣纸有渗透的特点,熊猫的绒毛表现得纤毫毕现。他画的熊猫,不是完全真实的照搬,而是把现实中熊猫的特点集中起来,按照作者的想法进行提炼、加工而成。



图片

潘天寿 墨龙 水墨动物纸本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小朋友,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我们一直以身为龙的传人而自豪。所以自古以来,龙就成为艺术家们讴歌和描绘的对象。"画龙点睛",讲的就是南朝梁的画家张僧繇画龙的故事。几千年以来,龙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这幅画就是潘天寿先生心中的《墨龙》。


《墨龙》的构图和意境别具一格。整幅面画乌云密布,神秘可畏,一个巨大的龙脸赫然出现,它眼睛透着神韵,悲悯地俯视着世间众生,龙须粗壮有力,如同两条刚铁制成的钩子,显得十分矫健。作者虽然没有画出龙的全部身体,但是画的左下角和右上方露出少许龙鳞龙爪,使得它的身躯看起来非常庞大,仿佛只需它一声低吼,便要搅动起四海八荒的云水。潘天寿先生成功地画出了龙的气魄与威猛。他作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构图和传统不同,它不画全景,只取一角,虽然看似漫不经心,但是这样的结构却在有限的空间,带给人最大的震撼。




本单元最后一个板块叫做“任重道远

小朋友,这是第二单元最后一个小单元,叫做“任重道远”。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不可以不意志坚强,因为我们肩负重任,前方的路依然很长。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些杰出的前辈大师们为我们开辟好了道路,我们就可以躺平了吗?不是的。我们在一个新的时代,站在新的起点,未来,我们也要创造属于我们的新文化和新文明。


图片

吴作人 任重道远 设色人物纸本 1963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小朋友,吴作人先生不但画熊猫是一绝,其笔下的骆驼和牦牛,也同样堪称不朽的经典。这幅画描绘的就是骆驼。画面中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一队骆驼正昂首阔步,奋勇向前。坐在骆驼上的人都穿着非常厚重的衣服。请你看画面中最前头的那上人,他的脸上裹着黑围巾,侧脸扭头,好像是有风吹来,吹得他闪身躲避。整个队伍向右上的远方延伸,仿佛要走出画面,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画的左上方,提着四个大字,从右往往读,叫作《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担子很重,路途很遥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这和骆驼驮着行李,长途跋涉、饱经风霜的精神是一样的。




图片

高二适 南都帖 纸本水墨 1974年

泰州市姜堰区美术馆



小朋友,这幅高二适先生的书法作品《南都帖》,是不是写的相当有个性?是什么样的大家才能写出这样酣畅淋漓的书法呢?高二适先生集学者、诗人、草圣为一身,他最大的成就是被人称之为“当代草圣”。他凭什么获得了“草圣”称号呢?他一生视诗书为性命,不能一日无书,对书法学问妥妥是真爱。他对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均曾研究,尤其是对章草有极高的成就。到晚年的时候,他把中国的行楷、章草、今草、狂草融为一体,独创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体,叫作“四体书”,又叫“狂草新体”,他也获得了“当代草圣”的称号。他的老师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称赞他为“天下一高”。


那他这《南都帖》写的是什么呢?这是高二适先生在南京写给学生的一封信。开头四个字“在山老弟”就是他的学生,叫费在山。除了一些琐事,他主要先跟学生发了发牢骚,说自己写的一篇再辩驳郭沫若先生的文章,不能公开发表,心中有一丝丝愤愤难平。二是他决定传承书法,在家招收学生,传道授业,表现了他诲人不倦、不求虚名的长者风范。来,我们看看“天下一高”的书法。请你看同一篇书法里,虽然集行楷、章草、今草、狂草为一体,但是却毫不凌乱,透着作者的书卷气和风骨。




这是我们本次展览的第二单元的部分作品,

小朋友们是否被大师们精彩的画作吸引住了?

是否想继续探索展览中的其他内容呢?

那就来美术馆一探究竟吧!



文明的传承 : 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

展览日期: 2023年7月8日—2023年10月16日(7月9日起对公众开放) 

开放时间 : 周二至周日 ( 周一闭馆 ),10:00—18:00,闭馆前半小时停止入馆

展览地点:北京⺠生现代美术馆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7

首席赞助:中国⺠生银行

支持单位:北京⺠生文化艺术基金会、荣宝斋

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北京市徐悲鸿纪念馆、湖南博物院、

浙江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荆州博物馆、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 、⻢鞍山市林散之艺术馆、江苏省泰州高二适纪念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台湾⻩君璧艺术协会、香港白云堂艺术研究会、北京⺠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上海⺠生艺术基金会、北京⺠生现代美术馆、⺠生书法艺术馆、上海⺠生现代美术馆

学术顾问:范迪安、徐里、徐涟、吴洪亮、杨京岛

出品人/总策划: 王磊

总执行:刘震子、曹雪森、陈鸿毅 

策 展 人:曹雪森、陈鸿毅、刘国梁 

学术主持:吴洪亮、于洋

展览顾问:杨韬

展览设计:王杰、邵笑、刘克慧

展览执行组 : 曹雪森、陈鸿毅、张炳旺、刘佳、李佩琦、孙晓庆、刘佼、陈晓峰、丁书哲、徐沁萍、吴雪琴、崔海波、宋迪、张帆、王澍、曹萱、王者、单宇红 、高珊 、刘伟、刘杰 、高胤洲 、刘婧姝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