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俊遒媚——《洛神赋》

图片


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设为星标⭐,谨防失联


学习二王一直都是历代学书者的主张,而赵孟頫是世人公认的集二王书法之大成者。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王献之的代表作《洛神赋》,这两件帖子是赵孟頫下功夫最深的。

图片赵孟頫像

王献之的《洛神赋》是小楷,而赵孟頫写的多是行书,他的这种临习摹写,非求形似,而是追求晋人神韵。行书《洛神赋》是赵孟頫书风鲜明的代表作之一,传世至今的赵书《洛神赋》就有好几本,下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本。

(手机右转90°欣赏)

图片图片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此为赵孟頫于大德元年为张渊(1264年生,字清夫)书。中间有掉行补书,是其它版本所不具备的。

图片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局部

赵孟頫提倡“用笔千古不易”,擅长将古人名家的技能运用纯熟。行书脱胎于楷书,赵孟頫的楷书遵循晋风,体现圆润之感,颇有“丰肉”。在《洛神赋》的中,他以楷法入行:横画顺峰起笔,藏锋或附钩收笔;撇画笔势舒展,自然带钩;捺画藏锋、停顿带钩……笔画粗细有致、方圆并用、以横代点,充分展现了其对前人法帖的深入理解。

图片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局部

蔡邕曾在《九势》中表达其对字体“骨与肉”的理解:“藏头护尾,力在自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的确,《洛神赋》里的用笔虽飘逸,但并无瘦金体般“露骨”,在灵动中兼具润厚,有“肌肤之力”,点画的方圆、肥瘦、墨色的都尽现华润丰妍,也就是有肉的动感。

图片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局部

结体,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赵孟頫在此基础上,将清俊和敦厚做了平衡:较扁的字型,严谨方正的排列,且字体间的运势又略微倾斜,将贯通的气韵与严谨的结体相结合。

图片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局部

从整篇布局看,《洛神赋》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整齐规范,疏密得当。总体而言,赵孟頫的行书风格特征是端庄典雅的,契合他奉行的美学思想“古意说”,也就是以“古意”作为艺术美的审美理想和艺术作品评价的核心标准。

图片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局部

《洛神赋》将严谨端庄与清俊遒媚相融合,达到了“神采、气韵、骨力、筋脉、血色”的五者统一,不仅与原文中的辞藻相得益彰,更融入了他中庸平和的性格特质,让读者品味出力透纸背的内在精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