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苏联时期美术(后期) —— 莫伊谢延科

嘉兰德画廊 2025年03月15日 19:02

图片▲ 画家自画像 

莫伊谢延科(Моисеенко Евсей Евсеевич, 1916-1988), 是苏联及俄罗斯画家、教育家。1970年获“苏联人民画家”称号,1986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出生于白俄罗斯,1936 年考入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卫国战争期间,他作为民兵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后转入第三轻骑兵团,战争经历为其创作奠定基础。

图片▲ 多瓦托尔将军  1947年 莫伊谢延科毕业作品 

自1936年起,莫伊谢延科便居住在列宁格勒。他师从于亚历山大·奥斯梅尔金,在艺术学院接受培训,并自1947年起在该学院任教,1957年成为教授。

图片▲ 甜樱桃 1969 

莫伊谢延科开创了浪漫英雄主义题材,这在他的画作中清晰可见,比如1961年的《红军来了》、1964年的《同志们》、1969年的《甜樱桃》,这些作品均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展出。1974年,莫伊谢延科荣获列宁奖。1963年的《列宁格勒图尔斯基巷》展现出乡村与城市风景的诗意。

图片▲ 红军来了 1961  

莫伊谢延科是一位专注写生的画家。尽管一些同行认为他的绘画笔法生硬、色彩单调,是乏味的黑白绘画术,但他毫不在意。他绘画时笔触刚硬,线条浓重。莫伊谢延科天赋异禀,他能用造型思维精准表达作品思想。他对色彩的掌控能力出色,在构图繁复的静物画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图片▲ 苹果树下的静物  1974 

在作品《苹果树下的静物》(1974年)中,不仅仅是描绘,而是表达实物,表达土地、树木、大自然潜在的能量。结实的苹果树树干就像一根杆子一样向上生长,充满了土地的能量。苍劲有力、姿态各异的枝条在互相比赛,富有表现力的巴洛克式的风格,自然是现代、明确的,指的是大自然的自然力,它的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对土地生机勃勃的、看不见的力量的感知使人感到大自然是坚不可摧的,它的生长是永恒的。苹果树虽然已经很老,但是深深扎根于土地,像安泰俄斯那样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隐喻性是美术家创作的自然有机的特性。这种艺术原则在20世纪60—70年代被艺术界评论家发现,长期受到争论,目的是寻找辨别这种原则的对象。

图片▲ 老战士 1978 

莫伊谢延科常通过复杂、甚至有意营造拥挤感的构图,去展现人生价值。这并非是寻常对逝者的哀怜,而是类似彼得罗夫·沃德金作品里提出的人道问题,以及人在时代波折中的命运问题。

他塑造形象的方式极具创造性与艺术性,绘画语言既复杂又简洁。现实与历史幻影交替出现,虽有虚构成分,却与真实紧密相关。

图片▲ 青春曾引领我们⋯⋯ 1975 

1975年的《青春曾引领我们⋯⋯》便是一幅极具戏剧性的画作,名称取自巴格里茨基的诗句。其造型设计充满活力,呈自下往上斜对的形式。画中,战死的战士从疾驰的马上坠落,他弥留之际,意识里闪过即将告别的世界片段:一棵黑树、一座教堂、旁边的村庄,还有天空中奇异如榴霰弹炸开般的裂痕。栗色马旁有白色重影,像将死之人眼中所见,实则是队伍中骑兵骑着的白马,只是画上端的骑兵被截去了。

这幅画由多个片段构成,需仔细品味,把连带片段层层剖析,才能完整把握中心情节。悲剧感通过色彩的强烈迸发与灰褐色调的反差得以体现,部分内容被省略,部分却被夸张呈现。

莫伊谢延科的造型思维极为自由,他的形象体系独特新颖,既不属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也不属于超现实主义或其他范畴,是其个人独特个性的映射,同时也借此反映出不断发展的事件背后的意义。

图片▲ 母亲们,姐妹们 1967 

对莫伊谢延科来说,战争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人民的悲剧。他首先提出人民的命运归咎于国家、政府。他创作了《母亲们,姐妹们》,其所画的悲剧情节的深处没有完全展开。妇女们是和谁在告别?是这些光着脚、两眼塌陷的、坚强又萎靡不振的普通农民吗?把最后一个目光投向正在离去的部队,部队在画中没有被描绘出来,所以只有引起父母们强烈共鸣的暗示。惊恐、惊慌失措、销声匿迹、孤苦伶仃的生活所有各种各样的反应都提出了问题:国家在哪儿?军队在哪儿?政权在哪儿?莫伊谢延科用忏悔的方式反映被强加人民的悲剧。

莫伊谢延科在战后创作的这幅画寓意十分清楚,即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悲惨遭遇,要他们有勇气才能说出来。“严肃风格”画派不仅仅是绘画手法。首先是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过去的重新审视。

图片

▲  信使  1967 

图片▲ 信使(局部) 1967 

图片 信使(局部) 1967 

图片▲ 归来 1985 

图片▲ 政治委员 1969 

图片 男孩们 

1974年创作、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展出的《男孩们》系列作品则捕捉到了青春的浪漫气息。

图片▲ 土地 1964 

图片▲ 叶赛宁和爷爷 1964 

图片▲ 三个人的聚会  

图片 儿子 1969

图片▲ 画家与妻子的画像  1978  

莫伊谢延科还绘制肖像画,比如1970年的艺术家A.A.奥斯梅尔金肖像、1971年的艺术史学家G.V.克库舍娃肖像,后者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展出;他也画静物画。

图片▲ 五月九日  1973-1975

图片▲ 花园里的妻子画像  

图片

▲ 女孩画像 

图片▲ 娜塔莎 

图片

▲ 未来的画家  

图片▲ 男孩画像  

图片▲ 回忆 1980 

1976 - 1980年创作的系列画作《回忆》于1983年荣获苏联国家奖。

图片▲ 普希金在林荫道上 1976 

在莫伊谢延科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致力于创作以亚历山大·普希金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致诗人的记忆》(1985年)。

图片

▲ 亚历山大·普希金 《致诗人的记忆》系列作品,1985

图片▲ 静物 

莫伊谢延科生前住在苏沃洛夫大街56号,那里设有一块纪念牌匾。他被安葬在沃尔科夫公墓的“文人桥”墓地。


开馆时间: 

上午10:00 ~ 下午6:00 

嘉兰德艺术画廊

哈尔滨:

哈尔滨市南岗区林兴街7号(哈尔滨国际油画交易中心)


北京: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798艺术街区中二街D06-6 嘉兰德画廊 


兰州:

兰州文创产业园·A9美术馆,段家滩A9创意国际5楼


俄罗斯美术 · 目录
上一篇苏联时期美术(后期) —— 雅布隆斯卡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嘉兰德画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