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惊鸿,翰墨双绝——解码魏晋书法大家韦诞的笔墨人生

图片
*韦诞画像*
图片
图片




引言

青龙三年的洛阳凌云台上,一位大臣悬索而书,狂风掀起他的官袍,笔下"凌云台"三字却稳如泰山。这位以性命为赌注的书家,正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奇才韦诞。在《书断》中被张怀瓘列为"能品"的他,既是三朝元老,又是制墨圣手,其"笔、墨、书"三位一体的艺术实践,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存在。





图片
图片

01


台阁重臣:韦诞的双重身份

1.1 京兆韦氏的翰墨基因

据《三国志》注引《文章叙录》,韦诞字仲将,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其家族世代工书,《法书考》称其"少时观蔡邕碑刻,中宵摹写,积墨成池"。正始年间(240-249年)入秘书省,得见内府所藏张芝、梁鹄真迹,书艺大进。

1.2 三朝书事的传奇经历

韦诞的仕途与书法紧密交织:

  • 明帝朝:青龙元年(233年)题凌云台榜,悬空书写震惊朝野

  • 齐王芳朝:正始六年(245年)创"韦诞墨",改进"仲将墨法"

  • 高贵乡公朝:甘露三年(258年)撰《笔方》,系统总结制笔技艺

《书估》评其"身居台阁而心游艺事,书墨双绝冠绝当代"。

    1.3 制墨圣手的艺术突破

    韦诞对文房技艺的革命性贡献:

    • 改良"三真墨"配方,加入珍珠、麝香,墨色"百年如漆"

    • 创制"鼠须笔",使楷书笔法更趋精微

    • 提出"四德论"(尖、齐、圆、健),确立毛笔制作标准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韦墨入纸,千年不褪。"

    02


    台阁遗珍:韦诞书作考镜

    2.1 丰碑巨制

    • 《题凌云台榜》(事载《世说新语》)

    虽原迹不存,但据《书后品》描述,"凌"字竖笔如铁杵坠地,"云"字转折似惊雷破空。虞世南评其"笔力惊绝,虽处危殆而气定神闲",米芾称此作"开大字榜书之先河"。

    • 《游太行山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作可见于《天下名山图册》,现今此作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草书作品造诣深厚,书帖字体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图片

    • 力日以部至乐

    《力日以部至乐》充分展现了韦诞擅长各种书体的书法才华和独特风格。

    图片
    • 《墨法》残卷(敦煌遗书S.6213)

    记载"合墨三诀":"烟细、胶清、杵匀",字迹方正刚劲,转折处见飞白笔意。

    2.2 翰墨遗珍

    • 楼兰文书《仓曹简》(L.A.Ⅵ.ii.023)

    "粟五百斛"数字,楷书笔意明显,横画收笔提按分明,印证《宣和书谱》"韦楷如利刃斫木"之说。

    • 邺城遗址瓦当铭文

    "千秋万岁"四字,篆书中融入飞白技法,似流星划过夜空。

    • 南昌东吴高荣墓漆器题记

    "永和四年"字样,笔锋犀利如刻,展现台阁书风的典型特征。

    03


    峻利飞白:韦诞书风解诂

    3.1 技术体系的三大突破

    韦诞对书法史的创造性贡献:

    • 笔法革命:创"折钗股"笔法,强化方折力度

    • 墨法创新:以"三真墨"实现"入木三分"的立体效果

    • 章法实验:大字榜书开创"上密下疏"的险峻布局

    《书谱》评其书:"如危峰阻日,孤松挂壁。"

      3.2 台阁美学的双重特质

      韦诞书风中的矛盾统一:

      • 法度与性情:严谨结构内含雷霆之势

      • 古质与今妍:篆籀筋骨兼具楷书锋芒

      • 实用与艺术:公文书写中暗藏审美追求

      《法书考》精辟总结:"仲将作书,如良匠运斤,虽削斫之甚而风神愈出。"

        3.3 北派书风的奠基之功

        韦诞对后世的影响维度:

        • 榜书传统:其大字实践启发泰山经石峪摩崖

        • 制笔工艺:"韦笔四德"成为唐宋制笔圭臬

        • 墨法传承:南唐李廷珪墨实承其法

        韦诞十分擅长制墨。其所做的韦诞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为“三绝”。韦诞首开以贵重药物制墨的先例,所制之墨用于书画色泽奇丽;他还首创了捣胶和烟制墨法, 用这种方法配制的墨馨香扑鼻,而且能防蛀防腐。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感叹:"北派峻利之风,实肇仲将。"

          图片

          结语

          站在洛阳故城的残垣前,那些风化的碑刻仍在诉说着一个艺术全才的传奇。当韦诞在凌云台上挥洒"百年墨"时,他不仅创造了书法史上的惊险时刻,更将文房技艺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