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的山:从北宋到南宋

酥小猫 随物志 2023年07月21日 11:43

/随物志,艺术滋养生活/





多年以后,

李唐遥看着西湖北部的远山,

就会想起那天南渡长江时

不住回首的北宋远山。


图片

李唐《江山小景图》局部


北宋不再,

李唐依旧对故国的山

怀着永远的眷念。



 【1】临安西湖 


南宋临安的西湖,

夏荷盛开,清风徐来,

湖中瓶形石塔,

早已是南宋西湖打卡点。

图片

马麟《荷香清夏图》局部,画中为西湖石塔


湖上游船如织,岸边柳林如烟。

临安如此媚人的山水景色,

熏得人已醉,怡然忘归。

图片

马麟《荷香清夏图》局部,游人在西湖赏荷


现实的美景,

会让人淡忘靖康之难的苦痛,

但是再美好的镜花水月,

风吹过后,

悠悠晃去余下的还是心中的波澜。

图片

马麟《荷香清夏图》局部,西湖水面的波澜


李唐日夜所思的北宋山,

才是他的心之归所。

李唐总是遥看北边的山,

即便他知道那不是北宋的山。

他心里隐着一座山,

因为山早已屹立在他的生命里。



 【2】山的缘起 


李唐生于河南焦作孟县,

自幼勤奋好学,擅长画画。


图片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


在太行山脚下成长的他,

看过一座又一座山,

山壁巍峨高耸,

山尖若隐若现,

远山延绵不断。

爬过一段又一段山路,

高高低低,蜿蜒曲折。


一晃五十年,

李唐的人生依旧平平淡淡,

摆摊卖画, 只是勉强饱腹,

画画是他日常养家糊口的谋生技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摆摊卖画的生活,

平淡地就好像永恒的山,

万年巍然不动,

但冥冥之中,

李唐人生的山旅之行,

才似乎开始,

总有一些风景等着他去发现。



【3】 山回路转 


在知天命的李唐看来,

人生如山中行旅,

在高山巨壑之间跋涉,

总会峰回路转见花明。


宋徽宗年间,赵佶主管宣和画院。

图片

宋徽宗坐像》局部

每次召考画家,

徽宗必摘唐人诗句试大家。

一次拟‘竹锁桥边卖酒家’为主题, 

五十多岁的李唐脱颖而出,

他在画中小桥边的竹林里,

外挂“酒”字帘,

将酒家“藏”于竹林中,切中“锁”字意。

李唐如此构思巧妙,深得宋徽宗欢喜。

因此招入画院。


步入宣和画院,是李唐的人生转折。

画院,是他绘画人生的起点。


李唐感到,

以前遥不可及的山峰,

变得近了,变得近在咫尺。



【4】 山之巅峰 


1124年,

李唐画下了《万壑松风图》。

图片

李唐《万壑松风图

这幅高达两米的画作,

让观画者仰视,

也足以让后人仰望。


面中部的大山端坐如巨钟,

立在行山者面前,

又如同伫立在时间长河的磐石,

俯视着山脚的行者。

山高水长,让人不禁感到崇高与威严。

图片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


画面的松木苍劲,岩石硬朗,

山径幽深, 飞瀑穿梭,

山体的每一处都紧密相连,

又互相穿插,浑然一个整体,

严密的压迫感足以让人屏住呼吸。

图片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


李唐使用斧劈皴的技法,

刻画出北方山势浑沉厚重,

山体“黝黑如椎碑”,

塑造出山岩铜雕铁铸的质感效果。


李唐开创了一个时代,

在李唐画笔里

成为了永恒


山峰上的落款,

昭示着李唐已过山顶,

向后来者竖立了一座丰碑,

那是足以让后人仰视的山峰,

是属于李唐自己时代的山峰。

图片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李唐的落款


李唐心中的山,

从以前的遥不可及,

变得如此真实。



【5】 回首远山 


有时候,山路弯弯,

人不知道下一个转角处,

埋伏着怎样的惊天动地。


1127年,靖康之难,

金人灭北宋,

昔日繁华的汴京废作荒城。

李唐侥幸逃离押往北方的徽、钦二帝队伍,

逃往东南。


当他准备南渡长江时,

他不住地回首江北,

《江山小景图》的远山,

才是李唐的心之归所,

图片

李唐《江山小景图》局部,远山为北宋


那些远山,是北宋故土啊!

此次一渡,不知何时复还。

家国凋敝,萧条零落。


李唐再也画不出,

曾经雄浑厚重的北宋山水,

《万壑松风图》成为了历史,

成为了永恒!


《江山小景图》画中,

江面被风吹得饱满的船帆,

似乎摆脱不了摆布,

就像个体的命运,

也只能在时代洪流裹挟中前行。

图片

李唐《江山小景图》局部,帆船渡长江南下


北宋故土的远山,

对于李唐来说,

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然而遥不可及并不是不存在。


图片

李唐《采薇图》局部


李唐绘以《采薇图》,

借古喻今,聊以抒怀,

故土远山,

永远都在李唐心中。



【6】 山的隐忍 


思绪回到临安。

李唐已年岁已高,

回想当年南渡到江南,

漂泊无定的生活,

依旧历历在目。


李唐漂泊江南期间,

只能靠卖画为生,

奈何江南喜欢浓艳花鸟画风,

李唐的山水画少人欣赏,

为了糊口生活,

李唐不得不笔绘花鸟,

以入时人眼。


人生之旅犹如困山之中,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位。

也许这就是生活,

也是人生。

画山不时再,

山又变得那么遥不可及。

李唐心中的山,

貌似一点一点隐沉下去……

图片

李唐(传)《摹范宽溪山独钓图》局部


现实的困顿与无奈,

李唐作一首诗自嘲: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其实,李唐心中的山没有沉沦下去,

李唐绘的《濠梁秋水图》,

画是濠梁观鱼之谈,

却是李唐之志,

画山依旧是他的艺术追求。

图片

李唐《濠梁秋水图》局部


此时的山,

只是迷雾遮蔽下隐忍着,

背后却是大家看不到的坚毅,

待烟消雾散,

山将重现。


 

【6】 山的回归 


 

1138年,漂泊江南十一年的李唐,

幸运地缘得朝廷旧人发现,

才被重新召入南宋画院,复归待诏原职。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

被高宗授予王朝画师最高荣誉的金带。

南宋的画坛,

在李唐的回归后开始复活和发展。


回归山中,

李唐缓缓地前行,

他累了,

在山中看着云起云落,

淡淡地看,

看着远山,

看到自己。

图片

李唐《坐石看云图》局部


曾经遥不可及的山,

又在李唐的画笔中重生了。

图片

李唐《长夏江寺图

曾经密集,不透风的群山峰峦回来了,

群山互相映带,如同青绿画屏放置画面前景,

气势没有了《万壑松风图》的年少气盛,

图片

李唐《长夏江寺图》局部


老人的目光已回望到那强盛的唐朝,

李唐借鉴唐人重彩青绿的技法,

让山带有江南的滋润。

群山后方,江面开阔无边。

图片

李唐《长夏江寺图》局部,群山后方的江面


古拙特质的画风,

打动了高宗赵构,

他为李唐题跋道:

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图片

李唐《长夏江寺图》局部


其实,圣上的评赞,

对于古稀的李唐来说,

已不重要。


世事的沉浮,

他从看山再看山,

看到人生,

看到自己的心。


山,一直是他内心的真正向往。

图片

李唐《长夏江寺图》局部,峰峦缝隙中的远山

画中,

远山隐约

穿插在峰峦缝隙中

那是《万壑松风图》

曾经的山峰,

那是北方故土的山,

那是李唐,

心中永恒的山。





 END 




EDIT   |  酥小猫的猫 


  精彩回顾


关于艺术的趣事:











一图看懂莫奈

艺术大师们的双十一

丰子恺画画为何“不要脸”

他的缪斯是天使

一图看懂杜尚

给我一首歌的时间

春可期

一图看懂凯斯哈林

看个毛线展

凡尔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