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LinE:良渚反山M12玉琮神像与哈索尔神有关

南京大辉 JinLinE金陵大辉的新埃及学研究 2023年05月30日 00:12

图片


图片

图片


良渚反山M12:98玉琮


1、反山王陵的年代:

2900BC左右?这比胡夫昆吾金字塔时代早。

此王为夏后氏无疑。


良渚神徽的解析


良渚神徽出现在反山王陵墓地(3020BC-2900BC),那图案里的“王”到上海福泉山(2800BC-2300BC)就没有了。反山M12墓葬的“玉琮[cóng]王”高8.9厘米,重6.5公斤,保存完好。它是分析“良渚神徽”的最好样本。

 


图片


上图显示良渚玉器玉琮图案的演变,从此表中良渚文明的分期一目了然:大禹来时(肯定在3150BC他即位之后)、莫角山和反山王陵开建于第二期。




2、神像细节:

图片

良渚博物馆影片中的像


图片

我按大胡子老兵提示,将阴刻和阳刻区分,PS的像,方向明现在也是按照这来解释。


图片


现在我变换解析思路了:

因为我发现那阳刻的画面有的“毛线团”与后方身体的质地一样,是一体的。



(1)眼睛如哈索尔神的头饰:眼珠就是太阳


图片


图片


(2)头饰:

像金字塔时代狮身人面像的那梅内什头巾,


图片


她这脸型如哈索尔:如一个鼎

图片


图片

但轮廓是这样:

图片


图片

更像右边这女的。

图片


图片

更像哈索尔的头饰边条。


图片

哈索尔头顶那边角也有毛线圈


(3)身上一圈一圈的“毛线团”是表示星辰,线条表示水,天上之水。

图片



图片

丹达拉神庙的天空治水,努特嘴巴吐出太阳鸟,这与良渚玉琮这主题是一样的。



3、解析答案:


图片

母系的天空之神,女神,

她早上生出拉神太阳,晚上拉神回到她的身体中。

她有一个特点,流鼻涕和口水时,天上下雨,地下洪水。




4、对应大禹那尔迈之后的神,古埃及能否找到:能

但她是演变的。她鸟爪的脚表明她是伊南娜猫头鹰的变形。


(1)大禹那尔迈调色板中的母牛神,名字叫Bat巴特。她与后来她转世的哈索尔相比,牛角往里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孟卡拉(英语:Menkaure),又译门卡拉,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大约在2447BC-2442BC,在位约18年。


(2)还有一个古老的母牛神:Mehet-Weret


图片


图片

出现:冯夷(河马女神)女娲(女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维基:Hesat_(Goddess)


看到她身上的毛线团了么?

图片






5、良渚反山M12玉琮神像第2次解析:


图片


母牛女神Mehet-Weret(冯夷女娲)生出拉神,使他在天空运行。


图片


图片这是侧面单独的眼睛,太阳鸟拉神。


阿成解析此神像为北极神,没错。但她是女神!


方向明从萨满教天体运动模型解析,也没有错。




6、最重要的结论:

反山王陵的良渚王族为东土的夏后氏,

此玉琮上的神话比金字塔时代雷吉德夫来良渚的时间早,

它影响了金字塔时代及以后哈索尔女神的定型。


图片


图片


什么意思?

良渚人又回古埃及了。

我在埃及古王国看到了神巫时代良渚文明的影子

JinLinE古埃及第11王朝(2):可能是从良渚回归的大禹后人夏后氏国


图片

反山M12复杂玉头饰


图片


这头饰是其1000多年后第18王朝的方尖碑的缩小版!

4千年前,良渚人去哪儿了?良渚王国为何突然消失?

JinLinE第18王朝(2):少康与他的家庭


良渚文明又影响了古埃及!




本文附件

~~~~~~~~~~~~~~~~~~~~~~


方向明:反山大玉琮及良渚琮的相关问题

2021-8-17 19:51| 发布者: ANSANJIN

查看: 1139| 评论: 0|作者: 方向明 |来自: 中国历史研究院

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mod=view&aid=49254



作为豪华权杖器座的琮

反山M12出土了一对横亘于墓主上身部位的 91、103 号豪华权杖玉瑁镦。豪华权杖的完整形制,见于2010年青浦吴家场M207的一对雕琢神人兽面像的豪华象牙权杖。反山M12:91玉镦出土时位于M12:90琮射孔内,排除了可能器物移位恰好掉入琮射孔的可能性,M12:90 琮作为豪华权杖的“座”(图七)。反复甄别反山M20:124琮出土时的野外照片,也可以判定该琮的射孔中也伸入了象牙器,也是作为“座”使用,如此大大丰富了琮的功能。

图片
图七 反山M12:91镦在M12:90琮射口内的局部状况


~~~~~~~~~~~~~~~~~~~~~~


良渚与早期中国文明模式

方向明 浙江考古 2022-06-15 10:18 发表于浙江

https://mp.weixin.qq.com/s/YlZ8xPdpLLVte9eFq842eg



图片反山M12:98玉琮

反山M12:98琮,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射孔,微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整器俯视如璧形。琮体外壁四面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分割,再由横槽分为两组四节,分别为神人节面、神兽和神鸟节面,每节高度若一。直槽内上下各琢刻神人兽面的完整神像,共八个,结构基本一致,细部有差异,单个图像高约 3厘米,宽约4厘米,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堪称微雕。节面图案以整体展开法表现。神人节面的弦纹之间填刻螺旋和小尖喙组合图案。神鸟与神兽共节面。整器通高8.9厘米,上射面外径17.1—17.6厘米,下兽面外径16.5—17.5厘米,射孔外径5厘米,内直径3.8厘米。整器重约 6500 克,被誉为“琮王”(图九)。


图片

 旋转的中轴“世界树”——反山M12:87柱形器

图片

反山M12:98玉琮神像的解读

图片



~~~~~~~~~~~~~~~~~~~~~~


图片


1986年5月8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莫角山西侧不远处进行了为期90余天的考古工作,在600多平方米的发掘区内,清理出排列有序的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除2座因外力因素残破外,其余9座均保存完好,也是迄今为止在良渚文化区内发现的最高等级墓地,被称之为“反山王陵”


图片

▲反山王陵铜模


目前展示的这些墓葬以及随葬品是反山墓地的模拟场景复原,为保护遗址不受侵害,现址在真实墓坑上抬高了80公分,用铜铸的方式还原了11座墓葬,同时再现了1986年考古发掘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