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诗传•五二五•王贤》
诗文/卢秀辉
为王贤个簃歌
此材吴俊遇,得沐晓光兹。
尘里我怀出,清香云岫儿。
辉透黄昏惭色冽,夜霜凋谢尚称驰。
素笺锦字碧穹合,慷慨沉浮撷郁移。
贵势深求抱贫走,星辰飞舞首回思。
管锥毫末东风落,浑穆兼而生动支。
缶老欣之喜垂涕,让贤一尺弄姿期。
笔锋酣畅修真胆,古朴淳元拒俗疑。
复嚼学师何补为,英年变悟最相宜。
独留金石喷端纸,篆籀悠然力未衰。
前辈意,君记取,今时草木养心.怡。
稳中有险拙奇士,虚实容成法理窥。
入画诗书并准拟,潇雄遒劲迈超危。
耄耋吟,始愤悲。
艺从胸襟澶漫遍,精严逼退化源遗。
更臻幻境韶趣富,大旷交游不肯持。
他是吴昌硕衣钵传人。程十发评价道:仿佛是将一古茂的彝器,化成满天的星斗和彩虹!
文/卢秀辉
王个簃(1897年10月20日-1988年12月18日),原名能贤,后改名贤,字启之,号个簃,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江苏省海门人。
王个簃父亲王少阶,以教书为生。王个簃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幸赖其母陈氏含辛茹苫把他抚养成人。王个簃的父祖虽都不会书画,但却颇为爱好,在教书之余喜欢收藏名人字画,所以家中也张挂有一些时人的书画作品。这些对幼小的王个簃有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从小就喜爱书画艺术,并产生了浓厚兴趣。
王个簃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做诗、习字、刻印、作画、抚琴。尤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李苦李是吴昌硕的弟子,在南通一家兼售书画的书店“翰墨林”任经理,于当地颇有艺名,王个簃对他颇为仰慕,李苦李对他的习作印稿颇加赞许与鼓励。自此,他于课余之暇,便频频去李苦李处请益,艺术上进步很快。他在李苦李那里,也认识了不少当时在南通的文学艺术界的人士,如吴昌硕的挚友诸宗元,吴昌硕的得意第子陈师曾。
陈师曾工书画篆刻,他的岳家在南通,一度执教于此。陈师曾在上海时,与李叔同相契。李叔同所编的《太平洋报》上,时常有他的作品发表。后来陈师曾去了北京,成为北京极为有名的画家。王个簃能与陈师曾相识,是因为陈师曾南来给岳母范姚夫人拜寿,王个簃得以在李苦李处拜识。王个簃将自己的近百枚印稿和所撰篆刻心得《个簃印恉》稿,奉呈陈师曾向他请教。陈师曾仔细看了他的印稿后,颇为赞赏,并欣然为他的印稿题写了签条。陈师曾在南通,王个簃与他过往甚频,可惜时间不长,陈师曾就北返了。三年后,陈师曾南下省亲,遭继母亡故,他自己亦因痢疾去世。
王个簃29岁时,带着书画,抱一古琴,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每个星期携习作到吴昌硕那里去一两次,请他指教。王个簃在沪开头两年,由于职业无着,所以生活极为艰苦,个人开支除家里寄的钱,都是替别人代课或东拉西扯地向朋友那里商借来应付的。吴昌硕了解到他的处境,聘请他作孙子吴长邺的家庭教师,并让他住到自己的寓所里来。王个簃从此和吴昌硕朝夕相处,面聆教诲了。吴昌硕往往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吴昌硕在王个簃31岁时所作《龙幻》画上欣然题诗:“猛笔个簃临大涤,题诗老缶碍秋毫。涛声浩浩天风落,聊当滹沱一战鏖。”并长跋“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手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
1927年春,蒋介石于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闸北宝山路一带大肆屠杀工人和学生。东北风把附近着了火的建筑物火星飘到了吴昌硕寓所的天井里。为此,吴家的人大为恐慌,吴昌硕的朋友和学生们鉴于上海局势混乱,劝缶老暂时离沪去杭州住上一段时间。吴昌硕接受了这个建议,就与家人偕同王个簃一同离沪,他们先去浙江塘栖小住了几天,然后来到杭州,住在孤山西泠印社的观乐楼。他们在这里渡过了整个夏天,到西泠的红枫沾霜时,始离开杭州。返沪不久后,吴昌硕就患中风去世了。
1931年,王一亭率中国书画代表团出访日本,同行有张大千、王个簃、钱瘦铁、郑曼青等十多位书画家,这是个王簃第一次赴日本访问,与日本书画家交流艺术,为他日后在日本名声大显做了第一次铺垫。翌年,由刘海粟携中国现代名家作品赴欧洲参加英国伦敦、德国柏林“中国绘画展”,王个簃的《刀鱼图》获奖,《瓜菱清暑图》被选入德国东方博物馆收藏。《刀鱼图》现藏于个簃艺术馆。是年,王个簃36岁,受聘任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
抗战时期王个簃的儿子公助去重庆,他一直期待他的儿子来信,取斋名为“侍鸿楼”。
王个簃一生追随吴缶老,对他有极深的感情。解放后,他得到了吴昌硕刻制的“还砚堂”巨印,遂以“还砚堂”作为斋名,王个簃常以此印用作自己作品上的押角,以示对恩师的怀念。
1946年至1948年间,王个簃在上海先后举办了三次个人书画展,从此声名大震,而后,出版珂罗版精印《个簃画集》。作品章法严谨,笔墨精到,皆精品也。王个簃师出名门,才气过人,诗、书、画、印并驾齐驱,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优秀传统艺术,奠定了他在当代画坛的历史地位。
1949年,新中国建立,王个簃即参加华东美协和上海文史馆工作。他的书画艺术犹如枯木逢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1954年,上海美术家协会成立,王个簃当选为副主席。1956年,王个簃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工作,画院正式成立时任画院副院长。王个簃的艺术也进入全盛时期,他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作品参加历届美展。1957年,上海美协和北京美协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王个簃书画展”。1959年以后,王个簃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文代会和全国政协会议。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王个簃书法
1980年代初,王个簃开始冲刺他的艺术巅峰。此时百业待兴,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传统与现代争鸣。王个簃坚持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立足固本,从文人画笔墨传统中求创新求发展,融贯古今。王个簃85岁以后的作品面目一新,风格独特,精妙逼人,开辟出一派源于吴昌硕,而又不同于吴昌硕的笔墨设色之新天地。国画创作深得吴昌硕画风之精髓,并吸取了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善以篆籀之笔作画,尤精藤木花果。作品笔墨浑厚刚健,潇洒遒劲。工书法,从金文、石鼓奠下根基,行草书更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见精神。王个簃放笔直写,书画更臻老境,尤富天趣。
1987年,“王个簃九十寿书画展”,程十发说:“仿佛是将一古茂的彝器,化成满天的星斗和彩虹,使人只能看到而摸不到的满天飞舞的珍宝和霞光,他所创新的一切,正是我们最需要追求的东西。”沙孟海也评价说,“王个簃是吴昌硕衣钵传人。”1988年12月18日,王个簃因病在沪逝世。
王个簃是吴昌硕先生晚年的亲授弟子,深受吴昌硕先生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隽秀、清润的艺术风格。擅长写意花卉,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为创作题材。王个簃先生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他的作品笔墨酣畅,古朴醇厚,画面气势博大,构图严谨,变化多样。
王个簃深得吴昌硕书画篆刻艺术的真谛,继承“重、拙、大”的绘画特点,笔墨酣畅、古朴淳厚。王个簃遵循老师的教诲:“画当出己意,摹仿随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王个簃潜心研究明清大家的作品,取各家之长,用自己的天赋和阅历统驭画笔,突破前人的藩篱,形成自己隽逸洒脱的风格。
王个簃的篆刻,出于吴昌硕亲授,但吴昌硕从来不主张自己的弟子亦步亦趋地死学老师的面目。他总是鼓励学生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来,要“贵能深造求其通”。在写给王个簃“食金石力,养草木心”一联的跋语中说:“个簃大弟子刻印极精,下笔毫无习气,予恐其嗜好太多,而于金石未能独往,书此勉之。”这里说的“独往”也就是指“走自己的路子,有新的创造”的意思。他的篆印,看起来平稳从容,略无逞强叫嚣之气。但细细辨味却是稳中有险,拙中有奇,令人回味无穷。他有诗总结刻印经验云:
铸凿模拟贵劲挺,巧拙参差在屈伸。
所谓钝刀非着意,妙在藏锋传其神。
经营位置考繁简,钻研骨法权重轻。
无法驰骋生有法,刻意推敲日日新。
王个簃身兼诗书画印四者之能,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以书画入印、以画名世、以诗壮艺,也以书诗养心,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置于书中,笔意虚实贯通于书画之间,气象构成超脱于法理之上。他的书画既有绘画的意趣,又突出书写的夸张,给人一种书画兼融的别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