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判断,商代的安阳地区气候相当温暖湿润,一年中的任意一个月都是可以有雨的。这和今天的江南、华南地区的情况有类似之处。

甲骨卜辞中提及雨,大部分时间情感倾向似乎是正面的。毕竟,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卜辞中不乏祈雨的记录。

但是,有时候举办某些活动,不会希望大雨影响进程;而雨下多了,也必定会造成灾难——不合时宜或过犹不及的雨,就可以成为“雨灾”了。

图片

这片卜骨上刻写的内容和祈雨祭祀有关,天津博物馆藏

甲骨卜辞中和雨有关的用语,既有常见的“雨”“不雨”“其雨”“不其雨”“遘雨”“不遘雨”等似乎较为简单朴素的,也有“大雨”“雨”“多雨”“延雨”“修雨”“疾雨”“烈雨”“雨唯我祸”等似乎程度在不断加深的。此外,还有祈祷神明不要下雨了的“宁雨”等等,可谓丰富了。

图片

最右侧一竖行,可释为“二月有大雨”

图片

左侧竖行,可释为“雨弘”

图片

右侧竖行,可释为“不其多雨”

图片

左侧竖行,可释为“贞延雨”

图片

右下角两字可释为“修雨”,即绵长之雨(据唐兰先生。“”上一字也有解为“嗣”字的,意为连绵不断,和“修”字的味道其实也差不太多)

图片

可释为“疾雨亡匄”



图片

右上三字,可释为“亦烈雨”(据于省吾,烈雨即暴雨)

图片

此卜甲所刻卜辞中,有一条为“贞乙丑其雨,唯我祸”

图片

位于上方的一条卜辞可释为“丁丑,贞其宁雨于方”

和雨灾或可相关联的,是甲骨卜辞中关于水患的记载。主要的用语包括“大水”“水入”等,还有专门贞问洹水是否会对都城造成祸患的。有观点认为,商前期之所以频繁更换都城,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水患的影响。

图片

这条卜辞可以释为:“辛巳卜,其告水入于上甲,祝大乙牛”

图片

右起第二竖行,“贞”字之下可释为“洹其作兹邑祸”。天津博物馆藏

总之,从甲骨文中可以知道,三千年前的先民和我们一样,也会面临雨灾和水患的困扰。不过,和他们相比,我们的救灾、减灾的手段无疑是更加丰富了。

天灾不可避免,但是人祸却可以消弭。天灾虽然无情,但是人间可以有爱。相信灾患过后,又会是平和安定的日常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