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自古就不能随意传授,在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曾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余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
颜真卿当时为了向张旭请教笔法,特地从京城长安赶到东都洛阳,叩拜请求多次,最终成为张旭的弟子,不过有人就要问了张旭擅长草书。
而颜真卿以楷书闻名,二人所写书体不同,为何颜真卿要请求他呢?其实张旭不仅笔法深得晋人传承,他在楷书上的功力也颇为精深。
颜真卿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序》说:“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这句话是说他认为张旭草书胜过怀素。
因为张旭具备完善的“楷法”,其实若想把草书写的狂肆奔放,首先就要具备稳健的控笔之力,以及规范的法度意识,而楷书结构稳健,用笔平正。
最能锻炼笔力,约束大家的书写方式,是练习行、草书的根基,因此在颜真卿看来张旭精善的楷法,让他在法度内变化更加自如,所以狂草就胜过怀素。
可惜张旭的传世楷书极为稀少,目前只有《郎官石柱记》跟《严仁墓志铭》,但前者只有拓本存世,因此这件《严仁墓志铭》就成为张旭唯一的楷书真迹。
此碑在1992年现身于河南洛阳偃师商城东北角的古墓中,此墓虽然多次被盗,但好在这件墓志保存完整,碑上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全文共计430字,刻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墓志的主人是龙门县尉严仁,碑中的文字与《郎官石柱记》风貌相像,字体平稳饱满、方正宽阔。
有着大气磅礴之象,气势与颜真卿相似,点画瘦劲硬朗、潇洒自如,例如“君”字,转折处多以方笔为主,极具锋芒之气,彰显出宏大之象。
一改“二王”、虞世南等人盛行的秀逸清雅之气,字体重心因字而变,营造出几分险绝的意趣,为“唐楷”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且这件《严仁墓志铭》也承接张旭狂草的流畅笔法,笔力十分稳健,与其他的“唐楷”相比,此作点画灵动多姿,没有板滞僵硬之感。
风格颇为雄健,相较于唐代盛行的精细平直之风,更易参透,这种水平足以击败大半唐楷,是研究张旭楷书的“绝佳依据”,被后人看作书法界的“国宝”。
时常临摹,不仅可以让我们控笔更加有度,增强自身的楷书技艺,防止油滑死板之气的产生,对于草书学习者来说,此作既可以规范用笔的法度意识。
还有张旭狂草的恢宏雄健之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张旭的书法风韵,之后在临摹他的狂草时就有法可依,是所有学书者不容错过的楷书范本。
原石现藏于偃师博物馆,经多方努力我们对张旭的《严仁墓志铭》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
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都清晰可见,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