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良渚玉简及其文字
陈逸民 陈莺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介绍了一个良渚文化的会意字“册”。这个字在良渚时期的产生,应该是已经出现了用以记载史实的长短不一的玉简,它被绳子綑绑而串起来,从象形到会意成为表达某个语言的专用符号“册”字。巧合的是,在民间藏家手中,发现了长短略有差异的玉简,它们上面镌刻着良渚文化的文字,如图8-23至8-25所示。也许有些读者会认为这并非是良渚时期的遗物,但是,只要不带偏见,从这些文字的镌刻工艺和拍下的照片,完全可以看出这是良渚时期雕刻工艺的痕迹,在照片下,这些原本凹下的字痕,变得如凸起的浮雕字迹,这种变化是原始工艺特有的痕迹,掌握这个痕迹,对于判断早期工艺的轨迹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8-23
8-24
8-25
这里的三张图,只是两根玉简的照片,其中一根玉简只有一面有字,另一根玉简为两面刻字。
图8-23是一面有字一面空白的玉简。上面的良渚文字共有20个,我们在照片中,把玉简放在中间,分别对应玉简两边的文字,一边10个,把每个字和排在玉简上的字一一对应,便于观察。仔细研究这20个文字,它们的字形结构和图8-9、图8-10和图8-11几件玉镯上的文字十分类似,应当是良渚文化同一时期的文字,其中有完全相同的同一个字,也有类似的笔划和字形;而在短短的20字中,居然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字,这就是左排第二个字和右排第三个字,而图8-19的束腰镯中,其由左往右的第四个字,和图8-23这件玉简上的字完全相同,可见这个字在良渚文化先民中的重要性。
8-9
8-10
8-11
8-19
8-23
这个字我们把它释读为“羿”字,甲骨文中没有原始的羿字,而在金文中才出现,《说文解字》说它“从弓开声”,那是其字形为
8-24
8-25
图8-24和图8-25是一件玉简的两面,每面各有15个字,都是左边为8个字,右边为7个字。其字形也是笔划繁多,类似后世的西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