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能称得上圣人的没几个,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的代表,儒家认为,凡是能称“圣”者,需要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孔子毋庸讳言,他的事迹、他的思想直到今天也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国人。而王阳明就显得神秘一些,他的“知行合一”还被称为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王阳明既是“圣人”,也是一位“成功学大师”,他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他悟出“心即理也”,化解了心中之“贼”。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一户官宦人家,其父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
王阳明自幼饱读诗书,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为官期间,王阳明政治卓著,不仅心系百姓,还文武双全,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此获封新建伯,成了明朝因军功而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王阳明直言敢谏,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担任驿栈驿丞。
在此期间,王阳明心境豁然开朗,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龙场悟道”。明代才子徐渭曾说:“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
王阳明的“圣人书法”传世不多,而且基本都是在“龙场悟道”后所写,他将“心法”“笔法”合二为一,有龙腾凤跃之姿,凡夫俗子是写不出来的。《何陋轩记》是阳明经典之作,贬谪龙场期间,他居住在一间漏风漏雨的破屋中,但他深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遂写下此帖。
《何陋轩记》如同王阳明本人的《陋室铭》,此作纵29厘米、横620厘米,共130行、700余字,以草书写就。王阳明取法晋、唐、宋诸家,草书受王羲之、张旭、怀素影响较大,他主张“由道统艺,以艺臻道”,此帖出规入矩、情感饱满,起笔藏露皆有,行笔中侧并用。
笔画绞转自如,牵丝引带极为顺畅。结字奇宕,圆转处与怀素草书颇有相似,遒劲俊秀而不逾矩。“书贵瘦硬方通神”,《何陋轩记》圆中带方,笔画粗细、墨色浓淡对比明显,撇画、竖画拉长,飞白出锋收笔,峻拔而纵逸。章法上下连绵,左右呼应,疏密得宜,节奏感明显。
《何陋轩记》是王阳明传世书法中笔法丰富、尺幅极长的一件,可惜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而今,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将这卷《何陋轩记》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极度清晰地还原真迹面貌,笔画、墨色纤毫毕现,配以纯手工装裱,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