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诗传•五四八•余任天》
诗文/卢秀辉
为余任天天庐歌
半世生存诛,摆摊卖艺谪。
谋划殊觉艰,无力添新积。
商会识人材,以为可造璧。
得知栖息居,又读绘图碧。
叔闻超凡伦,导其掠金石。
自怜惜芥轻,问雅恨嫌尺。
铁笔冲云霄,隶分行楷扼。
毫端砚匣骄,腕上悠然适。
眼疾近盲翁,趋兹意走陌。
风山寻翠微,奔水觅辉赫。
画入草书稀,恣夸流利夕。
万重清朗讴,千疏梅芳役。
从势争传摹,空谈鬓已昔。
古来难并才,今则非关逆。
他是草根艺术家,在乡镇摆摊卖画,一直为生计奔波。刘海粟托沈祖安求画时,他回答“草莽之人,不登大雅之堂”,给予婉拒了!
余任天(1908 一 1984),曾用名栎年,字天庐,居室名任、归汉室、嘉砖砚斋,浙江诸暨人。
余任天的祖父余秀勉,是木匠。余任天的父亲余祖圭,设私塾授徒。但是,教生徒之路很不理想,复又重新租田躬耕,以种田为生。知医,偶亦能作画治印。
余任天8岁时入涅浦镇小学读书;11岁始学《芥子园画谱》,书法始临颜真卿《多宝塔》,刻印初学乡贤钟石帆。1922年,余任天在涅浦镇翊忠高级小学毕业。在家边务农边学书画,人物画学费晓楼,山水画学王石谷,书法临写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余任天17岁时以绘画自给,在涅浦镇井霞庙,画了《柏鹿》、《松鹤》、《云龙图》三幅壁画,名传乡里。开始学诗,初学唐宋,尤好杜甫、李商隐、李贺。
余任天的一生相当不易,他的前半生一直在生存线上徘徊。1924年春,17岁的余任天为求深造,从诸暨负笈杭州,参加了美术学校的招生考试,考入浙江美术专门学校。秋季开学时,开始了他先后在浙江美术专门学校和浙江艺术专门学校学习西画的旅程。贫困的家境,使余任天无法在杭州生存下去,而父亲没有能力支撑他的求学,更为难的是,父亲病倒在床。余任天仅在学校读了两年半后,不得不辍学回乡,边务农边作书画。但是,为理想而奋进的火并没有浇灭,他在等待机会。
1928年10月,余任天与浬浦镇葛晓霞女士结婚。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他先后在诸暨、萧山、嵊县、杭州的中小学担任美劳教师,就是传授美术技能和劳动技能。几度失业,失业时在诸暨各镇摆摊鬻画,也跑到杭州卖过画。在乡镇摆摊卖画,就是图个糊口,仅此而已。艺术之路太难了。
1939年,余任天32岁,此时他的画作已有很大的进步,人物画方面专攻了几年陈老莲、任渭长、任伯年。此时抗战甚急,为了宣传抗日,他搞了个抗战宣传画展览,代表作有《八百壮士造像》、《出发》等。某将军向他索画,他作《江南山水图》以赠,题诗道:
极目山川非故国,
伤心草木含倭仇。
溪山一幅殷勤寄,
不是为君作卧游。
1940年,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不再为教职奔波。以前为教职,好则一年,有时仅二、三个月,还经常失业。一个在各小学间来回奔波的小学老师,一个摆摊卖画的画师,对他来说,永远只有两个字:糊口!避居永康时,他有机会入职浙江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从此,改变了社交圈子。这一年,潘天寿、吴茀之途经永康,因为同业公会的关系,余任天认识了他们,攀谈之下,给潘天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余任天随复兴商业公司浙江分公司辗转于永康、松阳、南平到龙泉。在永康时,他专门拜谒永康籍书画家应均先生。应均说:“我字写自已的,图章也刻自己的。”应均的话对余任天启发很大。
当时,西湖博物馆迁在龙泉城北安清山保资庵内。1944年,时任西湖博物馆馆长兼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副教授的金维坚首先建议成立印社,得到了周围一群同好者的响应。经过一年多的筹划,由金维坚、王世安、余任天、金石寿、毕茂霖、姚赞唐、朱麟、吴士超、周庆岐、钱启绂等十人发起,于1945年2月成立了一个从事印学切磋研讨的民间艺术团体,因龙泉古称龙渊,故社以地名,定名为“龙渊印社”。余任天也因金维坚和“龙渊印社”,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艺术地位和人生命运。余任天开始研读书画史论,始做笔记《龙泉宫头夜坐随钞》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11月,余任天随公司迁移杭州,从此,遂定居于此。余任天到杭州后,因为金维坚的原因,他在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博物馆)任总务组干事,后任历史文化组干事、总务组主任。《龙渊印社月刊》创刊时,他承担了从编辑、眷刻、拓印、装订、发行的所有事务。余任天生活稳定了,也有能力开始交友,且与黄宾虹、潘天寿、张宗祥等先生相交,他的书画艺术有了质的飞跃,而且有条件做学问了。多年来,他虽然生活不安逸,但是,从未停止读书,撰写了《治印管见》、《陈老莲年谱》。1947年,与金维坚、毕茂霖等拜邓散木为师。
余任天书法
1947年底,省立西湖博物馆馆长易人,因为金维坚的离任,余任天和钟公佩等人无法在博物馆立足,他们也先后离职,使龙渊印社失去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为期三年有余的龙渊印社,渐渐衰亡。余任天又一次失业。好在今非昔比,通过金维坚、通过龙渊印社,余任天羽翼已丰。他在省立杭州民众教育馆举办个人画展,潘天寿特意在《东南日报》上以《余任天之画》为题,发专文称颂其艺。
接着,余任天又在民众教育馆举办了扇面画展。马一浮、余绍宋、丰子恺、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分别为扇面作书襄助。展览一结束,余任天被省立杭州民众教育馆聘为研究辅导部副主任,后任艺术部主任。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余任天以体力不支为理由,向杭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辞职获准。他在杭州自设“金石书画工作室”,潜心于书画印的研究与创作,始撰《历代书画家补遗》。1956年,他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的投稿,作品《画家黄宾虹纪念室》参展浙江省首届国画展览会、获一等奖,该作品又参展了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接下来的三年,他屡有佳作入展各类展览,被浙江省文联美术组吸收为筹备协会工作人员。
1959年,余任天受聘为中国美协浙江分会筹委会代管之浙江省国画创作研究室(浙江画院前身)第一位专业画家。他的创作热情再次喷发,他以旺盛的精力,面向生活,深入大自然,积累了大量素材,他的创作题材得到进一步的丰富。1960年8月,余任天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作巨幅山水画《富春江严陵濑钓台》。他的艺术创走向了新的高峰,引起同行们瞩目。
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创办全国高校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受潘天寿院长之邀,中国画系外聘沙孟海、余任天等为书法篆刻教授,余任天以“草莽之人,不登大雅之堂”婉言推辞。潘天寿是余任天最重要的艺术知音,他对余任天的观察与了解细致入微。潘天寿不但撰文介绍他,还曾当着浙江美院许多老师的面,赞扬余任天:“论做学问和古典文学上的功夫,我们都不及你和维钊先生。”
在“丙午之劫”中,余任天被诬为“贩卖古字画的黑贩子”遭盘讯,停发了他的生活费。他眼疾趋重,双目近盲,无法刻印了,但是仍然可以借助放大镜作画、写字。1973年3月,落实政策,逐步支付生活费并补发工资。
1979年,刘海粟托沈祖安求画时,余任天回答的也是“草莽之人,不登大雅之堂”,给予婉拒了,刘海粟一辈子都是美术界的大拿,难得有人让他碰钉子。过了没多久,刘海粟来杭州讲课,托人带话给余任天,大家聚一聚,余任天仍然回话:“草莽之人,不登大雅之堂”。
1984年3月2日,余任天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77岁,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余任天撰有《天庐画谈》、《历代书画家补遗》、《陈老莲年谱》等。
余任天诗书画印具能,他的篆刻取法广泛,兼容并蓄。在字法上吸取了汉印、砖铭、简书的特征,古朴自然。他还善于用隶意行楷入印,不作无谓的盘曲镣绕、使字法结构显得简括明了。
余任天的画,暗中摸索,矢志创新,终成一家面目。余任天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一起,走出画室,面向生活搜集素材,并创作出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浙地地域特点的山水画。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由师古人到师造化,变在布局高远,注重空白造境;变在不为陈法所囿,马远、夏圭、王蒙、程邃、石涛、黄宾虹、潘天寿,皆信手拈来,匠心自用,于渐进中显出个性端倪。
余任天书法,笔墨相依,浑然天成,于不经意中见出经意之境。经亨颐说过:“艺术不在绝,而在通,不限书画诗三绝,应加金石为四通”。余任天以草书入画,又以画入草书,打通了中国画与书法,皆以笔线为主体的表现形式,能得落笔恣肆、痛快,笔势大气开张,于沉着中求流利之气。“丙午”之后,余任天得眼疾,几近全盲,且两耳失聪,真的是又聋又瞎,他自语道:“作画至六十以后,为最后进退关头,往往不能自己掌握,涣然至于澌灭者多矣,不继续丰富思想之故也。要多读书、多看、多写字、多吟咏、多思考。”他用放大镜读书,仍不忘写字,他在诸艺中,首推书法。他一生对书法的重视,奠定了他成功的要素。
自知心疾 卢秀辉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