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曶鼎》及吴大澂节临《曶鼎》六条屏

马思 越来粤好 2023年08月23日 12:09

图片

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韨)☐,用事。王才(在),☐☐,井叔易(邢叔锡),曶受休王。曶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
唯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井叔在异为,[曶]使厥小子戴以限讼于井叔:“我既鬻汝五父用匹马,俾復,束丝。限訴曰氏氏則?償,效父[则]傅复厥丝束。瞬、效父迺訴,散曰于王参门□木……☐誕鬻茲五夫,用百,訇。迺图片有君眔金。井叔。
吴大澂临本与原拓略有不同,释文仅供参考,文后附有李学勤对铭文整体的释文,可进一步参考。落款“吴大澂”,尺寸148.6 x 39.7 cm,安思远旧藏,现藏“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曶鼎》介绍

图片

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曶鼎銘》

曶鼎,西周中期青銅器,清朝時由畢沅得於陝西西安,該鼎高2尺,圍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遺失,僅銘文拓片傳世。銘文共24行,行最多17字,共計四百餘字,記錄了與制器人曶相關的三件事。
乾隆年間,曶鼎土於陝西周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陝西巡撫畢沅在陝西西安獲得該鼎,後帶回江蘇家中,放置於靈岩問梅禪院。畢沅出生於江蘇鎮洋,是乾隆二十五年的狀元,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是清朝著名的金石學者。嘉慶初年,畢沅死後因涉和珅貪腐案被追責抄家,一說曶鼎由此被罰沒入官。而根據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曶鼎銘》拓片上張廷濟的跋文,在畢家被抄沒時的家產名錄中並無曶鼎。另有說法稱該鼎在畢沅去世後已被其家人沉入太湖。
拓片收藏印朱文“沈氏吉金乐石”,白文“树镛审定”,白文“张成孝印”,白文“金轮精舍”,朱文“沈均初收藏印”,朱文“张廷济印”。拓工印“献之所拓”,可知此拓为钱坫所手拓。其中“沈氏吉金乐石”、“树镛审定”、“沈均初收藏印”为清藏书家、金石学家沈树镛收藏印。“金轮精舍”为陶北溟印,陶北溟名祖光,字北溟,斋号“金轮精舍”,江苏武进人。
张成孝(1882-?),字继云,四川大邑县人,斋号世留堂,藏古籍、金石、拓片、书画甚多。1904年入四川武备学堂,1909年入北京陆军预备大学,后入川军刘成勋部,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递升营长、团长,1920年任川军第三军独立第五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师长。1927年参加邛雅之战,后退出军界,曾当选为四川省参议会参议员。张成孝为徐无闻姨父。

图片

图片

以下是学者李学勤在《论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对曶鼎的三段释文

图片

第一段

图片

第二段

图片

第三段

图片

周曶鼎,嘉定钱献之(坫)长乐室所藏旧拓本,此铭是真古文尚书,是真《孔安国传》,墨缘鸿宝、希有奇珍,虽易以右军真迹,亦当视为俗书。张廷济。
曶鼎为天下吉金第一神器,弇山尚书身后籍,产时曾未入于簿录,好事者悬金搜访,杳无踪迹,世间有日少、无日增,宜得者奉为环宝。旧为吴侃叔老友捐本,书此跋尚称惬意,今复录于此。
钤印白文“廷济”,朱文“廷济”,白文“张叔未”。收藏印“世留堂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