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简析草隶、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历史形态和用笔特点

筱一學書 2023年08月27日 06:33

书法是从实用汉字书写活动中发展出来的艺术形式,而草书是书法诸体中难度最大、最能体现人之性情的书体。因此,草书的艺术性和艺术成分相对也要高于其他书体。

在书法实用主义盛行的古代,草书因其弱化的文字可读、可识性而难以盛行,只是流行于少数文人阶层中;而在艺术充分独立的当代,草书具有极简的抽象美,加强了文字的象征性,强调造型、图式,体现了跃然于纸上的跌宕、起伏、流动、放浪等的线条韵律,以及个人情感的宣泄。

我们可以从“技”的范畴和“艺”的范畴两个方面,对草书的基本性质和规律进行剖析。

从“技”的范畴上讲,草书包括基础性和技法性。基础性强调正书功底的重要性,即楷、隶、篆的基本功底;而技法性则强调笔法、纸法、墨法等用以表现草书线条、图式、章法的技巧。

所以,草书书家必须具有非常精熟、过硬的书写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表现草书的核心内容。

而从“艺”的范畴上讲,草书又是书法艺术的综合素质体现,反映了作者的艺术信息量,因此,草书具有最开放、最旷达的表现形式,以不可预见性和难以想象性构成了其变幻莫测的艺术风貌。

有不少专家认为,当今时代,是可以预见和打造的“草书盛世”。的确,书法艺术延绵几千年,古人已经在其他几种书体从普及到创作上用尽其极,唯独草书,因其元素的丰富性,仍然可以不断开发、发展,也给我们的创作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当然,要想真正认识草书、了解草书,首先必须先从梳理草书的演变、种类入手,窥探其基本法则。

草书以汉字造字法则为基础,与篆隶共演进,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包括草隶、章草、小草、大草、狂草,由古及今,从纵向到横向,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草书艺术体系。以下简单概括了草书的几种历史形态和用笔特点:

一、草隶

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或将行草书的笔法融于隶书之中,流行于后汉至西晋间,特点是存隶意,但少顿挫,多圆转连属。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草、今草。如清朝郑文焯《草隶辩》中说:“草隶之制,盖源于汉,而名自晋始。”   近代出土的西北汉晋简牍上常可看到这种书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书法求新求变,草隶风潮再起,流派纷呈,代表人物有崔学路张海等。今人也有称汉代竹木简上的隶书为草隶的。

图片

草隶也是草书的别称。《南史·刘孝绰传》载:“绰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义之子献之,“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

二、章草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章草,是隶书演进到草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渐被取代。“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遂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还是十分允当的。

“我们今天谈论的章草,包含了两方面意思:

第一是俗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平复帖”、“济白帖”和简牍中的草书墨迹。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有人将这些书体称之为草篆、草隶、隶草。总的来讲,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产物,或称之为草书的雏形,它们都是草书最古老的形态,是章草艺术的源头,是章草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第二是严格意义上已经规范化了的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与严谨,显然已(基本)衍变为一种新书体了。我们只能从其明显而夸张的波折来认同它与隶书的亲缘关系,这一类作品以皇象急就章为代表,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等多以此法为宗。规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经很少能见到隶书的痕迹了,用笔的提按使转渐趋成熟,字法结构也更加严谨而精美,几乎无异于行楷。”因为纸张的出现,简牍书写机制的失传,真迹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头渐被人们遗忘。在庞大的新章草资源面前,研究、整合、消化、再创作是当代章草(草书)艺术家们面临的新使命。

相关帖举例:居延汉简流沙坠简武威汉简张芝《秋凉平善帖》、公羊传砖帖、蔡琰胡笳十八拍》残句、曹植鹞雀赋》、曹植《赋稿长卷》、皇象《急就章》、皇象《文武帖》、皇象《顽阁帖》、司马懿《之白阿史帖》、索靖《月仪帖》、索靖《出师颂》、卫瓘《顿州帖》、卫恒《一日帖》、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豹奴帖》、王献之《江东帖》、王献之《亮白帖》、赵孟頫《急就章》、萧子云《出师颂跋》、蔡襄《萧子云出师颂跋》、鲜于枢《千字文》、邓文原《急就章》、赵雍《千字文》、康里巎巎《李太白古风》、杨维桢张氏通波阡表》、宋克《急就章》、宋克《孙过庭书谱》、祝允明闲情赋》、胡正《乐毅论》、王铎《题玄翁老先生像》、傅山《杜甫诗册》、翁方纲《出师颂》、沈曾植《草书论书诗》、王世镗《九势之中诗》、王世镗《一走一留诗》、王世镗《稿诀自叙》、王世镗《稿诀集字》、王世镗《先伯母房大夫人行述》、梁启超《千字文》、邓诵先《千字文》、于省吾《录鲁迅诗》、高乐三《曹植书赋十四篇》、王蘧常《千字文》、沈从文信札。

三、今草(小草)

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简略的草体。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是东汉的张芝据史书记载,今草为东汉张芝所创,世称张芝为"草圣"。至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以《十七帖》最为著名,是历代草书之绝品。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隋代智永,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等皆为草书大家。其中张旭、怀素二人尤见个性(俗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草的特点是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他敢于创新,省略章草的繁难之处,在运笔上使用了流利的笔锋,显示出的奋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规,从而创造了“今草”这种书法体。今草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后世将张芝列为“草圣”。连后世“书圣”王羲之也说自己的草书不如张芝。但最多的说法却是王羲之其儿王献之所创造,而不是张芝。可惜,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近现代草书首推林散之李志敏于右任,有“草圣”之美名,林散之代表作是《中日友谊诗》,堪称林散之第一草书李志敏的每一幅草书作品都极力寻求变化和差异,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千篇多面”的特点,但整体上又能体现出凝重粗犷、雄奇厚拙的碑学意蕴。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林散之为飘逸之美,那李志敏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  在书法探索中,李志敏创造性地发展了“枯笔连绵”技法,并将其推向自由之境,其枯笔在连续中锋绞转之中不散、不断、不弱。正如实力派书法家寇克让所指出:“李志敏的‘枯笔连绵’冠绝古今,历代书家鲜有触及。” 

纵观20世纪书坛,以草书名世者,莫过于右任、毛润之、林散之等人。但于右任和林散之的草书均属小草范畴,并未进入狂草境界,毛体草书虽有狂草气势,却夹杂了较多的行楷书结体。而李志敏则走“纯草”路线,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填补百年狂草史空白。即使他在法律教学中使用的钢笔讲义都由草字撰写,其致友人的小字草书信札也处处彰显大字狂草格局。

四、大草

大草初见于张芝、王献之书迹中,而真正的大草书起自于唐代的张旭、怀素。

大草突破今草规范,用笔放纵连绵,专门从艺术角度上尽情挥洒。故而千变万化,引人入胜。杜甫有诗云“挥毫入纸如云烟”。

于今来说,其节奏感、抽象感、神秘感,更符合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由于大草字迹难以辨认,因此对于大草作品,首先应该以艺术的眼光去评判,而不是从实用的眼光去评判。

大草的用笔笔势迅疾,成纵势,字末时有波磔。笔势流畅,时而疾速,时而停顿,节奏感强,笔画方圆结合,大小相间,婉转而见锋棱。

五、狂草

狂草的概念比较模糊,因为狂,所以其艺术性最为开放,是完全脱俗的。但狂草亦不能脱离法度而胡抹乱图、任意狂妄。狂草应该更注重字的势态,结构上可以夸张变形到最大程度,但不宜解构,否则容易失去书法的本质。

草书的日常临习范本有:

章草如陆机《平复帖》、索靖《月仪帖》;今草如二王墨迹、丛帖,孙过庭《书谱》;大草如张芝《冠军帖》、黄庭坚《诸上座帖》、明清诸家;狂草如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等,须勤加练习,方可知其一二。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筱一學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