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学者在选择古人法帖时,基本都会从欧阳询、褚遂良等人下手,因为他们的笔法主要继承了“二王”风姿,有着灵活婉转的变化。
字体要么秀丽遒美,要么就刚劲挺拔,迎合了“二王”为尊的书法潮流,但其实楷书初学者最应该从颜真卿入手,因为其字宽博疏朗。
笔力浑厚强劲,有着浑雄朴茂之感,以大气丰满的体态改革了前人风潮,一笔一划都蓄满气力,好像蓄势待发的弓弩,富有强大的弹性。
因此临摹“颜体”可以锻炼控笔的稳健度跟劲力,让笔势疏朗自如,结字不会产生拘谨束缚之态,帮助初学者规避入门时诱发的不良习惯。
可惜颜真卿的传世作品大多都是碑刻,而碑刻作品由工匠用刀刻入石碑而成,点画没有生机活力,无法还原墨色枯润,难以理解运笔的规律。
后世学“颜体”的书家也少有真迹传世,这无疑给学书者制造了困难,直到清代出现一人,他毫无保留的继承了颜真卿技法,被后世誉为“颜真卿第二”。
此人就是钱沣,他刚直敢言,致力于整治和珅等贪官污吏,却不慎被和珅用计谋迫害致死,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有着“滇中第一完人”的称号。
因此他十分欣赏颜真卿忠贞不阿的品行,楷书一直追求其字的刚毅浑博之感,有着高古的庙堂之气,尤其是大字楷书,把“颜体”的精微细节全部展现。
例如这卷墨迹《楷书册》,卷中字体单字大小在14厘米左右,气势极为磅礴震撼,点画峻拔流畅,墨色沉郁浓重,行笔以中锋为主。
保证书写全程气力不散,蕴含铮铮铁骨之力,同时此作在笔法上还有着褚遂良、欧阳询等人的灵动险绝之感,为“颜体”平添了几分流利之气。
这种技术跟意境在元代赵子昂之后的800年来,已经很少有人能写出,可谓是800年罕见的“完美楷书”,甚至在清代学“颜体”必须从钱沣书法入手。
因此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盛赞曰:“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唯有钱南园学颜书如重规迭矩。此由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袭取也。”
这句话是说钱沣的楷书不论气节还是技艺,都能直逼颜真卿,因此时常临摹此作,可以从中学会“颜体”结字的揖让关系,赋予楷书正大宽博之象。
让点画粗细搭配清健雅致,增强用笔的劲力和稳健性,还能一改单调的秀逸派书风,兼得雄厚的阳刚之美跟灵动的秀逸之气,而且古人笔法基本相通。
大字楷书易于参透,每一个细节处理都得到数倍放大,若能将此作的精微处理学会,之后入手行书、草书也不是问题,对于强身健体也有一定的效用。
真迹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钱沣的《楷书册》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都清晰可见,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