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西魏杜照贤等十三人造像记
西魏大統13年
原刻 民国拓本
原石四面刻, 陰、兩側題名, 此拓存陽、側兩面
碑阳:45.04*92.13cm
碑侧:38.44X84.39CM
杜康寺最早的记事功德碑《杜照贤十三人造像记》原石已失,所幸国家图书馆藏有《杜照贤十三人造像记》拓片,对杜岗寺的初建和命名有记载。文曰:“大魏大统十三年,岁在丁卯十一月甲午十五日戊申造迄,本是雍州京兆人因官在此。”可知公元547年,有京兆杜姓者,官寄兹土,其地以姓为名,在此建杜岗寺。“像记”还记述了一些修建该寺殿的细节,如把资造佛像的宗党姓名以及岁月、国号、姓氏均铭记于石书。宗党姓名中数人皆显匕于当世,共同祈愿“三宝永隆,国祚康泰”,以令后世君子善士仰观而发作善之嘉意,特寺以杜姓名,即今之杜岗寺。又因纪念杜姓始祖杜康,再名“杜康寺”是也。
《杜照贤十三人造像记》书法宽博俊逸书体在隶楷之间,是南北朝字体演变时期典型风貌,具很多隶书笔意又流露出楷书写法,保存了许多楷书进入到成熟时期后消失的写法和意趣。拓片有线描刻画出行人物五组,造型静穆高古线条如春蚕吐丝,堪称西魏人物画像精品,开启唐吴道子“吴带当风”先河。此件碑刻在中国书画史上有重要地位和价值,清代、民国文坛巨擘于右任、鲁迅、张祖翼、马衡等均对此碑有考藏记述。
夫大圣虽迁,迹影頫显,自非建福崇因刻石记功河乃留名后代得免三垫者几世。以都邑主杜照贤维那杜慧进等十三人,各竭家资敬造石像一区,上愿三宝永隆国祚康泰,又为师僧父母,因缘眷属,普及法界众生等同正觉。
造像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