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秦系简牍的误区-3(笔法)

斫桐山房 斫桐山房 2023年09月30日 15:56
     
     学习秦系简牍的第三个误区是笔法,时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笔笔中锋”,并且很多大师、名家也都大多这样说,于是大家就多用中锋书写,甚至执着于此而不能自

。其实创作时,应是“中、侧并用”,无须纠结“中”。

图片


     首先,目前存世的竹简宽度大约1.0cm左右,极少有超过1.0cm的,所以其一的文字基本上是1.0cm以内。比如《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北大秦简》中竹简的宽度约为0.5-0.8cm,其上所书文字应比竹简宽度更小。我们看到的字帖大多是小字,而我们今天大多写大字,放大书写时,就不能完全照抄点画细节,而需要对原帖进行改造。否则将最终导致始终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无法出帖,更无法输出(创作)。(以上图《战国盟书》线条与古玺印线条进行比对)

图片


     其次,高明的临摹学习不是描摹点画,而是通过临摹来学习古人的书写习惯、字法、审美。学习秦系简牍时,宜先学大篆和楚系简牍,否则极难写出格调高的作品。很多人径取秦系简牍,很容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秦系简牍因其字小,其所用毛笔也极小,小字书写时,常见“刷字”,与后世之“写字”明显不同,故笔法也要有所区别,不可等同视之。

图片


     最后,我们以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大秦简》为例,其中《鲁久次问数于陈起》典型的点画特征是自右上角向左下角书写的长线较细,而从左上角向右下角书法的长线则较粗,短线则的粗细则与长线的精细相反。通过放大字帖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古人书写时,大量运用了侧锋,并非“笔笔中锋”。这是我们对于《鲁久次问数于陈起》的点画细节感观印象,原大临写或写尺寸相近的小字时,无需“笔笔中锋”,但使侧锋线条厚重深厚即可,不宜单薄、浮滑。“笔笔中锋”是后世书家总结归纳得出的结论,其实古人在书写时,写得质朴、浑厚,并非因其“笔笔中锋”,而是因为他们年少学书时,学的是当时的官方正体(大篆),并且精熟,熟而能厚。传世大篆拓片之所以看起来是“笔笔中锋”,其实是因为金属铸造时的文字笔画,相当于后世之篆刻,不管墨迹是否中锋,线条两边各一刀,呈现的效果就是“中锋”。如汉印中书而未刻的印面(见下图),与我们印象中的汉印线质完全不同。

图片

     再如《北大秦简》中的《禹九策》和《公子从军》,线条比《鲁久次问数于陈起》纤细,但力量感并不弱,其中锋多于侧锋,以中锋为主。《禹九策》和《公子从军》与《鲁久次问数于陈起》相比,则更加婀娜秀美,呈现出不同的形象。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秦系简牍时,无需迷信所谓的“笔笔中锋”,只要记住关键点:线条要浑厚、圆融即可。

      “斫桐山房”网络直播教学班第三期正在招生,按文字演变顺序教学,教学内容以《石鼓文》、秦简楚简为主,包括但不限于:商周大篆、石鼓文、楚简、秦简、汉简(隶书/章草)、汉碑和篆刻。笔者结合多年学习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从零基础开始教学,确保学员都能学会。如需报名,请私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选纯羊毫,“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斫桐山房”定制专用纯羊毫笔,篆、隶、草,微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