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 . 鉴往知远 . 新时代考古成果展
最近京城好展不断,中国考古博物馆开馆,国家博物馆的新展,展与展之间的文物有很多关联与比对,寻找文物、遗址、墓葬的内在联系,梳理和考证是件有趣的事情。
说明:
文物名称为绿色字体表明此次展览的文物,灰色字体表示关联的非此次展览中文物。展览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禁止盗用。
陕西石鼓山、戴家湾墓地
2012年,宝鸡市石鼓镇村民在挖地基时发现青铜器。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为探讨该区域姜姓戎人与姬姓周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资料 。在石鼓山已发掘的墓葬中,以三号墓和四号墓的收获最为丰富。多壁龛的墓葬形制凸显出其鲜明的文化特征,经过初步研究,现已基本确定这是一处生活在关中西部地区姜姓族群的贵族墓地。
户卣(甲)
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地区: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M3
时期:西周
收藏: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
户卣(乙)、铜禁
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弗利尔藏青铜卣
弗利尔美术馆
地区:河南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出土的陶卣陶范200AGH31
时期:商-西周初?
殷墟孝民屯铸铜作坊公布的三块陶范,分属于卣的装饰部件:
1、提梁两端的掌形兽角和兽首
2、辨识度极高的兽头出戟
3、卣身下腹部鸟纹的掌形花冠
由此可见,个人认为此类卣的年代还应该属于周初,极有可能是进入西周,孝民屯铸铜遗址一直在沿用,延续到西周建立了新的铸铜作坊才将其废弃掉,只不过是原来工匠手艺的延续,周人处于青铜器风格的变革时期。
龙纹禁
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地区: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M3
时期:西周
收藏: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
在宝鸡地区曾发现过两件铜禁,都是戴家湾出土,一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另一件藏于天津博物馆。石鼓山3号墓铜禁出土后,3件铜禁在形制、纹饰方面相近,细部有所不同,时代大致相同,该件铜禁是唯一一件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学价值。
另外已知可数的小禁也屈指可数,基本是用来承载卣、觥的底座,下文一一说明。
告田觥
陕西宝鸡戴家湾出土
地区:陕西宝鸡戴家湾
时期:西周初
收藏: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
出土:孝民屯2000AGH31:6
时期:商-周初?
柉禁十三器
陕西宝鸡戴家湾
地区:陕西省宝鸡市戴家湾
时期:西周
收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西周夔纹铜禁
陕西宝鸡戴家湾
地区:陕西省宝鸡市戴家湾
时期:西周
收藏:天津博物馆
国内目前发现的铜禁基本出于宝鸡地区,西周初期的方座簋也大多源起宝鸡,作为案几陈列和抬高器物,这个传统对于讨论宝鸡地区相关的族属有很大的帮助,也体现了周初器物风格改革的开端。
鸟父甲鼎
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地区: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M3
时期:西周
收藏:宝鸡渭滨区博物馆藏
出土1号壁龛,器身浑厚,做工精良,纹饰精致。口沿和柱足装饰兽面纹,兽面是有龙形对称构成。扉棱粗壮、短平。器表光滑,透出了原始的金色。铭文“鸟父甲”,商人习惯用日名,父甲,鸟形可能为族徽。
冉青铜盉
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地区: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M3:26
时期:西周
收藏:宝鸡渭滨区博物馆藏
盉的盖顶有精致的双首龙钮,盖与牛首鋬用短链连接。盖和颈部装饰为勾连云纹,繁缛细致,腹部双线勾勒的三角形,腹壁铸有一个铭文“冉”。贵族往往会在青铜礼器上铸造代表自己氏族的徽记,这是最早在青铜器上出现的铭文,又被称为族氏铭文。代表族徽的铭文,象形程度很高,常常以图案式的设计出现,并加以艺术化,看起来非常有趣。
亚共庚父丁尊
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地区: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M1:1
时期:西周
收藏:宝鸡渭滨区博物馆藏
这件尊兽面纹上方的列旗纹具有西周早期的特点,这种带鋬的尊形制也比较少见,仅在西周早期少量发现。
父甲青铜壶
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地区: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M3
时期:西周
收藏:宝鸡渭滨区博物馆藏
单父丁青铜卣
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地区: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时期:西周
收藏:宝鸡渭滨区博物馆藏
湖北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距今约3500年历史,盘龙城遗址存在的时间,与古文献记载的商人南征时代高度重合。盘龙城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是沟通南北的枢纽,军事战略地位突出。关于盘龙城的性质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商人的军事据点;2、南方诸侯方国;3、商王朝控制的中心城市。
青铜钺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
地区: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小嘴M3
时期:商代
收藏: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青铜鬲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
地区: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9
时期:商代
收藏: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绿松石镶金饰品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
地区: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
时期:商代
收藏: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器身主体以绿松石片拼嵌贴塑,眉毛、眼睛、牙齿、额饰、眉间饰由金箔片装饰而成。绿色的玉石和金色的黄金相互映衬,对于研究我国早期金器和金玉镶嵌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复原为一首双身的浮雕龙形饰。饰件以大漆为粘合剂,胶结在木材或皮革等有机质之上。这是目前年代最早的独体一首双身龙形器,是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同时也是绿松石作为王朝国玉,自二里头文化延续至商代的实物见证,是盘龙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物件,也是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对于研究早期金器和金玉镶嵌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青铜鼎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
地区: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小嘴M3
时期:商代
收藏: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青铜罍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
地区: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9
时期:商代
收藏: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罍直口微侈、折沿、方唇、折肩,肩腹交界处有一周凸棱,斜腹微鼓,圈足外撇。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部饰一周六组细阳线夔纹,腹部饰一周三组宽带兽面纹,圈足有一周凸弦纹及三个等距分布的椭圆形镂孔。是研究早期兽面纹演变很好的标本。
青铜爵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
地区: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嘴M26
时期:商代
收藏: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爵长流微上扬,残柱短小,折腹、平底,带状弧形鋬,三尖锥状实足。爵腹部由相对的夔纹组成兽面纹。
青铜带鋬觚形器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
地区: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
时期:商代
收藏: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造型独特,为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大约可装440毫升的酒水。整体造型借鉴了觚、角等青铜器的部分特征。
夺簋
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墓地
地区: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墓地M3
时期:春秋
收藏:山西考古研究院
夺簋盖微隆,折沿,鼓腹,腹部饰瓦楞纹,盖缘和口沿饰带状窃曲纹,圈足附三小支足,具有西周中晚期铜簋的特征。夺簋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偏晚到中晚期之际。铭文大意是墓主人“夺”,被周天子册封为掌管诉事和殷八师的官员,为了感谢周天子,他做了青铜器。“夺”还感谢了自己的祖先“仲氏”和自己的父亲。相比于其他诉讼类铭文,夺簋铭文中首次将“讼事”作为单独职事来册命。可见,西周中晚期,周王室已经设立了专职处理讼事的官员,诉讼管理成为西周王朝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青铜盒
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墓地
地区: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墓地 M6:52
时期:春秋
收藏:山西考古研究院
北白鹅发现的铜盒是同类器中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样品保存最好的。检测表明,铜盒内的残留物是以油脂、植物精油、朱砂及方解石等成分的化妆品,是中国先秦时期化妆品应用的重要实物资料。
养伯 青铜方壶盖
河南南阳夏饷铺墓地
地区:河南南阳夏饷铺墓地M1
时期:西周晚期
收藏: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青铜盉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
地区: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M1
时期:春秋
收藏:山西博物院
短直颈,扁鼓腹。盖、提梁上各有一个环形钮,上穿铜链。三足为细蹄形。扁腹部有两周凸弦纹。
曾候丙方缶
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
地区:湖北省随州市文峰塔 M18
时期:战国
收藏:随州市博物馆
方盖,盖面上有4个对称的环钮,平顶,中部凸起一个方台,盖沿下折,外壁有一道宽凹槽。器为方口,宽方唇,矮颈,方肩,方腹略下收,方圈足。肩部有对称的兽首衔环,双耳作公、母兽接吻状。公首在上,双角弯卷,宽高鼻,圆目暴突。母兽无角,双目圆鼓,作昂首曲体翘尾状。盖、器纹饰相同,满饰银线菱形勾连纹,内嵌孔雀石。器盖内壁方形凹槽内铸铭2行11字 :“曾侯丙之赴缶硖以为长事”。双耳铸有内容相同的铭文3行7字 :“曾侯赴缶硖以为”。
龙纹青铜簠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地区: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M22
时期:春秋
收藏: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鼎
湖北随州枣树林曾国墓地
青铜壶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
青铜铺
山东沂水纪王崮
青铜鉴盂
山东沂水纪王崮
华孟子青铜鼎
山东沂水纪王崮
地区:山东沂水纪王崮M1
时期:春秋
收藏:沂水县博物馆
腹内壁铭文5行27字“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孙=保用享”。意思是说,华孟子制作了这件大铜鼎,是为自已嫁给中叚氏的二女儿做陪嫁用的宝鼎,希望长寿万年,子子孙孙永远享用。从铜鼎的用途来看,非常明确,这是一件媵器,做陪嫁用的。
铜鍑
河南伊川徐阳春秋墓地
/ END /
参考文献
《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2014
《宝鸡戴家湾与石鼓山出土商周青铜器》2015
《盘龙城 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