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清欢 品读绝美诗词
秋风吹入梦,秋雨落成诗。
秋风秋雨,总是能轻易勾动人内心最深的愁绪。
那连绵的细雨,正如缠绵的心事,点点滴滴,无止无休。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是白居易思念友人的叹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陆游壮志难酬的悲呼;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李清照孀居寂寥的低泣;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是温庭筠萦绕难解的离愁别恨。
历朝历代,写雨的诗词无计其数,然而说到宋词中的雨声绝唱,必然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一场雨,贯穿了蒋捷的一生,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覆灭,更是跨越了数百年,淅淅沥沥从未停息。
每读一次,其中的沧桑与凄寒都有如实质般扑面而来,打湿了后人的心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蒋捷出身于“义兴巨族”蒋氏,年少时的经历大多不可考。
然而从这一句词中,也能隐约窥见一位衣食无忧、风流潇洒的少年才子形象。
他打马走过江南的春天,流连于歌楼舞榭之间,醉生梦死,千金一掷,恣意地挥霍着青春。
他高卧罗帐内,红烛高燃,美人在侧,翠屏红袖,轻歌曼舞,温柔缱绻,恣意欢笑。
那是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更是“年少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韶华。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中年时,人在客船之上,窗外江水辽阔、风急云低,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在秋风中哀鸣阵阵。
蒋捷大约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咸淳十年)中了进士,当时的他刚过而立之年,面对风雨飘摇的江山,心中长存忧虑愁思。
果然,他甚至还没来得及等到正式授官,元朝便在1276年的春天攻破临安。
贾似道兵败,南宋朝廷无力回天,年仅四岁的恭帝,交出了传国玉玺。
乱世之中,蒋捷和无数“流民”一样,在江南纵横交错的水路间飘荡,试图找到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
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他曾写下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让他得了个“樱桃进士”的雅号。
然而,他心中所思所念,却始终都是那句“何日归家洗客袍?”
国破山河在,何日能归家?他斜倚在晃晃悠悠的小船里,那水波漫漫,雨声绵绵,隔绝了通向故乡的路。
一个“断”字,饱含了多少难言的怆恨。
西风吹断了孤雁的哀鸣,蒋捷又何尝不是一只离群的孤雁呢?
其实不只是他,与他同为南宋遗民的张炎,也写过一首《解连环·孤雁》词。
他在临安城破后家破人亡,祖父被处以磔刑,家财也被掳掠,从此漂泊落拓于江湖。
同样是“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的深秋时节,他同样将自己比作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徘徊在寒塘,盼望着有朝一日冬去春来,能与亲故重相见。
他们都是在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的人,无家可归、无国可依,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孤独和凄凉。
他们不知道以后漫长的岁月,将会遇到多少坎坷,将会忍受多少煎熬,郁结于心,再无消解之法。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在距离南宋消亡已经20年后的一个夜晚,蒋捷暂时寄居在竺山福善寺。
窗外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而他,已经是位五十多岁的老叟了,容颜苍老、两鬓斑白。
他曾在族人的帮助下开馆教学,最终却还是为了躲避元朝廷的招揽,避居深山,不入尘世。
因为他人的举荐,因为高官的逼迫,蒋捷不得不一次次地再次背起行囊离去,因为他始终不肯变节,心怀故国、“不臣二主”,是他的底线。
他为自己取号“竹山”,即便无家可种竹,亦要借竹入名,守得一身气节,不坠浊乱人世。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然而,夜深听漏窗凄雨点滴声,回首往昔悲欢离合事,他再一次彻夜难眠了。
那年少的欢乐与壮年的愁恨,那亡国的悲愤与失群的哀痛,都在凄风冷雨中隐入尘烟。
僧庐中这一位蹉跎了半生的老人,口中说着“悲欢离合总无情”,看似已经看透了人生百味,实则却从未放下。
诵经与钟声都无法使他真正超脱世俗、大彻大悟,他的内心依然停留在动荡与忧患之中。
只是他不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彻夜难眠的细节却暴露了他的心事,正如稼轩那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中,蒋捷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自己的遭遇为主线,在短短的56个字里,写下了自己漫长曲折的一生。
同样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没有撕心裂肺的号哭,而是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平平淡淡、娓娓道来,却感人至深。
他借雨的无情,隐喻世事的无情、兴亡的无情、人间悲欢离合的无情。但作为身在其中的一个人,他努力让自己变得平静木然,却始终无法做到“无情”,所以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
古佛守着枯残的青灯,眼睑垂处便覆盖了草草百年。
冷雨打湿破旧的青衫,一生的悲喜终将在雨中消散。
在这场永无止境的秋雨中,又藏着多少人的歌哭与笑谈!
读诗词,品人生,得真味。
我们能在诗词中得到短暂的清静,更能品味出长久的愉悦。
更多好诗好词,可以读读下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