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芾的《海岳明言》中有一段引起世人激愤的话,原文是:“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
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在“尚意”自然天真的熏陶下,米芾追求个性飞动之美,认为精研板正、严守法度的“唐楷”,失去了灵活生动的艺术性。
于是对其恶语相向,导致“唐楷”粉丝的不满,其实从客观角度上看,米芾说的不无道理,“唐楷”势态肃穆、平整森严,形态看似固定。
实则内在意气畅通、血脉相连,这种境界当代学者无法领悟,只能参透表层变化,停留在“形似”层面,尤其是“欧楷”峻拔严整、刚硬冷肃。
不敢有丝毫偏差,导致学书者行笔战战兢兢,缺乏舒展灵动的真性情,如同带着手镣弹琴,给人强烈的违和感,不过“唐楷”并非全是如此。
在明末崇祯年间,西安终南山一座名为白塔的古寺内,就曾挖出一件唐代墓志,水平已超越“楷圣”欧阳询,即便是碑文,也有神采奕奕之姿。
此作就是敬客的《王居士砖塔铭》,敬客想必大家不太熟悉,他的历史记载极少,生平、籍贯不详,据王昶《金石萃编》记载:“敬氏为河东望族”。
由此推测其身份不凡,但他钟爱山野田居,追求隐逸生活,与“隐士”王居士交好,为其撰写碑文,通过专家考察,此作写于唐显庆三年(658年)。
全文共计289字,笔锋坚韧凝练,点画秀润,风骨自成,呈现瘦劲挺拔之姿,行笔有几分褚遂良的轻盈立体感,粗细、虚实顺势而变,字字饱满有力、遒逸端正。
就像赵之琛题跋的那样:“敬客书直与欧、虞、褚、薛抗衡,习楷者当奉为圭臬也”,此作将诸家融为一体,既有方严峻整,还有绰约柔韧。
用笔兼收并蓄、收放自如,实乃一部“神作”,让康有为点评曰:“然赵体不方,放咸(咸丰)同(同治)后多怡《砖塔铭》,以其轻圆滑利,作字易成。”
清代书法家钱泳也称赞其字:“得片纸只字犹珍藏之不置者,因其秀劲有法,在欧、褚之间,故学者纷纷,遂为名碑,可见古人用笔皆有法度可寻也”。
由此可见这件《王居士砖塔铭》的精妙程度,明代出土后就引起世人的“哄抢”,不甚断为三截,后来裂为7截,幸好当时有人拓印全卷。
目前有精善的拓本传世,而且此作还成为清代热门法帖,风靡大江南北,流传着“今世所珍,莫如《砖塔铭》”一言,成为学书者人手必备的范本。
时常临摹,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唐楷”笔法,在强化根基与控笔的同时,为点画增添丰泽秀润、生动畅快的气度,进入艺术领域,不被围困于僵硬呆板之中。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敬客的《王居士砖塔铭》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的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等细节变化都清晰可见,字字清晰,与真迹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真迹,若您喜欢可以点击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