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上飞 | 齐白石的老师

廖上飞 上飞论艺 2023年11月23日 08:01
齐白石提到“我的老师”。人们会问:齐白石有哪些老师?郎绍君写道:“齐白石先后拜过七位老师:齐仙佑、齐长岭、周之美、萧传鑫、胡沁园、陈少蕃、王湘绮。前三位是木匠师傅,萧传鑫是肖像画师,胡沁园是花鸟画家,陈少蕃是湘潭文士,王湘绮是大学者、名诗人。其中他最感念的,是周之美和胡沁园”,“王闿运(湘绮)以清末学术泰斗的声名地位,主动收齐白石为弟子,改变了他整个的生活道路,但王闿运待白石不如胡沁园那么挚诚。借助于王闿运的大名,齐白石所到之处,都有人大力相助。对王湘绮的提携教诲之恩,齐白石亦终生铭记”。[1]倘若算上教他识字的祖父和外祖父(周雨若),就有9位老师了。
图片
小名阿芝
从4岁到7岁都是祖父教他识字的,8岁始从外祖父读书于白石铺枫林亭,上村学不到一年便辍学。他用温情的口吻回忆道:“我祖父有了闲工夫,常常抱了我,逗着我玩。他老人家冬天唯一的好衣服,是一件皮板挺硬、毛又掉了一半的黑山羊皮袄,他一辈子的积蓄,也许就是这件皮袄了。他怕我冷,就把皮袄的大襟敞开,把我裹在他胸前。有时我睡着了,他把皮袄紧紧围住,他常说:抱了孙子在怀里暖睡,是他生平第一乐事。他那年已五十九岁了,隆冬三九的天气,确也有些怕冷,常常捡拾些松枝,在炉子里烧火取暖。他抱着我,蹲在炉边烤火,拿着通炉子的铁钳子,在松柴灰堆上,比画着写了个‘芝’字,教我认识,说:‘这是你阿芝的芝字,你记准了笔画,别把它忘了!’实在说起来,我祖父认得的字,至多也不过三百来个,也许里头还有几个是半认得半不认得的。但是这个‘芝’字,确是他很有把握认得的,而且写出来也不会写错的。这个‘芝’字,是我开始识字的头一个”[2],“我从四岁的冬天起,跟我祖父识字,到了七岁那年,祖父认为他自己识得的字,已经全部教完了,再有别的字,他老人家自己也不认得,没法再往下教”[3]。“枫林亭在白石铺的北边山坳上,离我们家有三里来地。过了正月十五灯节,母亲给我缝了一件蓝布新大褂,包在黑布旧棉袄外面,衣冠楚楚的,由我祖父领着,到了外祖父的蒙馆……我从那天起,就正式地读起书来,外祖父给我发蒙……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了不少的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他老人家已是六十开外的人,真是难为他的”,“那时,读书是拿着书本,拼命地死读,读熟了要背书。背的时候,要顺流而出,嘴里不许打咕嘟。读书之外,写字也算一门功课。外祖父教我写的,是那时通行的描红纸,纸上用木版印好了红色的字,写时依着它的笔姿,一竖一画地描着去写,这是我拿毛笔蘸墨写字的第一次,比用松树枝在地面上划着,有意思得多了”,“为了我写字,祖父把他珍藏的一块断墨,一方裂了缝的砚台,郑重地给了我。这是他唯一的‘文房四宝’中的两件宝贝,原是预备他自己记账所用,平日轻易不往外露的。他‘文房四宝’的另一宝——毛笔,因为笔头上的毛,快掉光了,所以给我买了一支新笔。描红纸家里没有旧存的,也是买了新的。我的书包里,笔墨纸砚,样样齐全,这门子的高兴,可不用提哪!有了这整套的工具,手边真觉方便。写字原是应做的功课,无须回避,天天在描红纸上,描呀,描呀,描个没完,有时描得也有些腻烦了,私下我就画起画来”。[4]
图片
上学图 年代不详
图片
枫林亭 1949年
其次是木匠师傅。齐白石15岁开始学木匠,一开始学粗木作(大器作)——盖房子的木匠,后改学小器作——雕花木匠,19岁出师。他讲道:“我十五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想叫我去学一门手艺,预备将来可以糊口养家。但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父亲跟我祖母和我母亲商量过好几次,都没曾决定出一个准主意来。那年年初,有一个乡里人都称他为‘齐满木匠’的,是我的本家叔祖,他的名字叫齐仙祐,我的祖母,是他的堂嫂,他到我家来,向我祖母拜年。我父亲请他喝酒。在喝酒的时候,父亲跟他说妥,我去拜他为师,跟他学做木匠手艺。隔了几天,捡了个好日子,父亲领我到仙祐叔祖的家里,行了拜师礼,吃了进师酒,我就算他的正式徒弟了”,“仙祐叔祖的手艺,是个粗木作,又名大器作,盖房子立木架是本行,粗糙的桌椅床凳和种田用的犁耙之类,也能做得出来。我就天天拿了斧子锯子这些东西,跟着他学。刚过了清明节,逢到人家盖房子,仙祐叔祖带了我去给他们立木架,我力气不够,一根大檩子,我不但扛不动,扶也扶不起,仙祐叔祖说我太不中用了,就把我送回家来。父亲跟他说了许多好话,千恳万托地求他收留,他执意不肯,只得罢了”,“我在家里,耽了不到一个月,父亲托了人情,又找到了一位粗木作的木匠,名叫齐长龄,领我去拜师。这位齐师傅,也是我们远房的本家,倒能体恤我,看我力气差得很,就说:‘你好好地练罢!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常练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了。’记得那年秋天,我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塍上,远远地看见对面过来三个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当然是我们的同行了,我并不在意。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他们三个人,却倨傲得很,略微地点了一点头,爱理不理地搭讪着:‘从哪里来了?’齐师傅很恭敬地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交谈了不多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着我往前走。我觉得很诧异,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齐师傅拉长了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我想: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因此,我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祖母因为大器作木匠,非但要用很大力气,有时还要爬高上房,怕我干不了。母亲也顾虑到,万一手艺没曾学成,先弄出了一身的病来。她们跟父亲商量,想叫我换一行别的手艺,照顾我的身体,能够轻松点的才好。我把愿意去学小器作的意思,说了出来,他们都认为可以。就由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这是好机会,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我辞了齐师傅,到周师傅那边去学手艺”,“这位周师傅,住在周家洞,离我们家,也不太远,那年他三十八岁。他的雕花手艺,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他用平刀法,雕刻人物,尤其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肯耐心地教。说也奇怪,我们师徒二人,真是有缘,处得非常之好。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他说我聪明,肯用心钻研,觉得我这个徒弟,比任何人都可爱。他是没有儿子,简直把我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地看待。他又常常对人说:‘我这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一定是我们这一行的能手,我做了一辈子的工,将来面子上沾着些光彩,就靠在他的身上啦!’人家听了他的话,都说周师傅名下有个有出息的好徒弟,后来我出师后,人家都很看得起,这是我师傅提拔我的一番好意,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的……周师傅的好手艺,白石铺附近一百来里地的范围内,是没有人不知道的,因此,我的名字,也跟着他,人人都知道了。人家都称我‘芝木匠’,当着面,客气些,叫我‘芝师傅’”。[5]
再次是诗文书画的老师。齐白石早在蒙馆时便对写字、画画非常感兴趣,用他的话说——“我的画瘾,已是很深,戒掉是办不到的”[6]。而在做了雕花木匠后,因为创新的需要,便有意从绘画汲取营养,他特别说到《芥子园画谱》:“我二十岁。仍是肩上背了个木箱,箱里装着雕花匠应用的全套工具,跟着师傅,出去做活。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初二三集,可惜中间短了一本。虽是残缺不全,但从第一笔画起,直到画成全幅,逐步指说,非常切合实用。我仔细看了一遍,才觉着我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花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较起真来,似乎都有点小毛病。有了这部画谱,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个几十遍。转念又想:书是别人的,不能久借不还,买新的,湘潭没处买,长沙也许有,价码可不知道,怕有也买不起。只有先借到手,用早年勾影雷公像的方法,先勾影下来,再仔细琢磨”“想准了主意,就向主顾家借了来,跟母亲商量,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点薄竹纸和颜料毛笔,在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花样既推陈出新,不是死板板的老一套,画也合乎规格,没有不相匀称的毛病了”[7],“我自从有了一部自己勾影出来的《芥子园画谱》,翻来覆去地临摹了好几遍,画稿积存了不少。乡里熟识的人知道我会画,常常拿了纸,到我家来请我画。在雕花的主顾家里,雕花活做完以后,也有留着我不放我走,请我画的。凡是请我画的,多少都有点报酬,送钱的也有,送礼物的也有。我画画的名声,跟做雕花活的名声,一样地在白石铺一带传开了去。人家提到了芝木匠,都说是画得挺不错”[8]。可一直自己摸索,未正式拜师。他正式拜的第一位绘画老师是萧传鑫:“这位肖师傅,名叫传鑫,芗陔是他的号,住在朱亭花钿,离我们家有一百来里地,相当的远。他是纸扎匠出身,自己发奋用功,经书读得烂熟,也会做诗,画像是湘潭第一名手,又会画山水人物。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我得他的益处不少。他又介绍他的朋友文少可和我相识,也是个画像名手,家住在小花石。这位文少可也很热心,他的得意手法,都端给我看,指点得很明白。我对于文少可,也很佩服,只是没有拜他为师。我认识了他们二位,画像这一项,就算有门径了”[9]。紧接着是拜胡沁园和陈少蕃为师,“这位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叫沁园,又号汉槎。性情很慷慨,喜欢交朋友,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画,他自己能写汉隶,会画工笔花鸟草虫,做诗也做得很清丽。他家附近,有个藕花池,他的书房就取名为‘藕花吟馆’,时常邀集朋友,在内举行诗会,人家把他比作孔北海,说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他们韶塘胡姓,原是有名的财主,但是寿三爷这一房,因为他提倡风雅,素广交游,景况并不太富裕,可见他的人品,确是很高的。我在赖家垅完工之后,回家说了情形,就到韶塘胡家。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并介绍我见了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这位老夫子,名叫陈作壎,号叫少蕃,是上田坤的人,学问很好,湘潭的名士。吃饭的时候,寿三爷又问我:‘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不过你父母知道不知道?’我说:‘父母倒也愿意叫我听三相公的话,就是穷……’话还没说完,寿三爷拦住了我,说:‘我不是跟你说过,你就卖画养家!你的画,可以卖出钱来,别担忧!’我说:‘只怕我岁数大了,来不及。’寿三爷又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今年二十七岁,何不学学苏老泉呢?’陈老夫子也接着说:‘你如果愿意读书,我不收你的学俸钱。’同席的人都说:‘读书拜陈老夫子,学画拜寿三爷,拜了这两位老师,还怕不能成名!’我说:‘三相公栽培我的厚意,我是感激不尽。’寿三爷说:‘别三相公了!以后就叫我老师吧!’当下,就决定了。吃过了午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10]。而齐白石之所以改做画匠,是因为画画挣的钱比雕花多。他说道:“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而且还省事,因此,我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11]
图片
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图 1896年
齐白石拜的最后一位老师是王湘绮。他讲道:“我三十七岁。正月,张仲飏介绍我去拜见王湘绮先生,我拿了我作的诗文,写的字,画的画,刻的印章,请他评阅。湘公说:‘你画的画,刻的印章,又是一个寄禅黄先生哪!’湘公说的寄禅,是我们湘潭有名的一个和尚,俗家姓黄,原名读山,是宋朝黄山谷的后裔,出家后,法名敬安,寄禅是他的法号,他又自号为八指头陀。他也是少年寒苦,自己发愤成名,湘公把他来比我,真是抬举我了”,“那时湘公的名声很大,一般趋势好名的人,都想列入门墙,递上一个门生帖子,就算作王门弟子,在人前卖弄卖弄,觉得很有光彩了。张仲飏屡次劝我拜湘公的门,我怕人家说我标榜,迟迟没有答应。湘公见我这人很奇怪,说高傲不像高傲,说趋附又不肯趋附,简直莫名其所以然。曾对吴劭之说:‘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我门下有铜匠衡阳人曾招吉,铁匠我同县乌石寨人张仲飏,还有一个同县的木匠,也是非常好学的,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这话给张仲飏听到了,特来告诉我,并说:‘王老师这样地看重你,还不去拜门?人家求都求不到,你难道是招也招不来吗?’我本也感激湘公的一番厚意,不敢再固执,到了十月十八日,就同了仲飏,到湘公那里,正式拜门。但我终觉得自己学问太浅,老怕人家说我拜入王门,是想抬高身份,所以在人面前,不敢把湘绮师挂在嘴边。不过我心里头,对湘绮师是感佩得五体投地的。仲飏又对我说:‘湘绮师评你的文,倒还像个样子,诗却成了《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的一体了。’这句话真是说着我的毛病了。我作的诗,完全写我心里头要说的话,没有在字面上修饰过,自己看来,也有点呆霸王那样的味儿哪!”[12]
2023年10月9日至10月29日于观悟斋

注释:
[1]郎绍君:《齐白石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第54页。
[2]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第14—15页。
[3]同上书,第17页。
[4]同上书,第19—22页。
[5]同上书,第34—38页。
[6]同上书,第24页。
[7]同上书,第40—41页。
[8]同上书,第43页。
[9]同上书,第47—48页。
[10]同上书,第49—51页。
[11]同上书,第55页。
[12]同上书,第69—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