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炫技,西周金文线条已然如此动人

孙璋 书画视界ART 2023年11月26日 08:52




线条、造型、章法共同构成商周金文的风格。其中,线条是最基础的元素,也是衡量作品质量优劣、风格特点最基本的保障、最有力的支撑。


上承晚商下启东周的西周金文,其线条的特点几乎是那个时代(晚商、西周、东周)的缩影,瘦硬、挺拔、苍劲、圆润、浑厚、婉转、飘逸、肥笔,甚至一些块面,多样而丰富。



西周早期铭文有明显的商晚遗貌,风格奇异恣肆,尚存有商晚期随意天真的神秘感和浪漫气质。线条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挺拔有力,爽利简洁,挥洒自如,直线较多,曲线较少,竖线颀长,丰中而锐末,出入大多有明显甲骨文“刀刻”韵味(图1-3)。几乎每幅铭文都有块面出现(典型如“王”脸盆状块面),这种块面即便至东周也偶有保留(图4之“丁”字),笔画较少的铭文捺笔多有肥笔出现,起笔处偶有方笔(如图5、6)。



图片

图1.西周早期《利簋》



图片

图2.西周早期《旂鼎》



图片

图3.西周早期《献侯鼎》



图片
图4.东周《许子妆簋》



图片

图5.西周早期《德鼎》



图片

图6.西周早期《大盂鼎》局部



当然,上述西周早期金文线条的主要特点并不能涵盖其所有,《天亡簋》就是例外,其线条几乎全部由圆曲组成,即便少量的直线也圆起圆收,“笔笔回锋”,造型向右下倾斜,长短不一,大小错落,穿插挪让,疏朗散淡,苍茫质朴,稚拙可爱,草意犹深,不失为西周早期的精品之作。



图片
图7.西周早期《天亡簋》


“器以载道”,西周中期青铜器渐渐脱去神秘色彩而趋于质朴典雅。作为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附庸,金文风格也渐渐趋于凝重、典雅、理性,布局整齐,行距、字距等距,造型均衡,线条均称,青铜器及铭文与时代风尚相映成辉,与礼乐文化相伴而行。


加之书写使用便捷的需要(典型如“宀”,由原来的四笔变成两笔),也使得商晚及西周早期那种遗留的方折、填实的肥笔、块面、首尾出锋逐步被均称、圆转的线条取代,线条凝练圆浑,粗细一律,流畅自然。端庄典雅的造型中充满克制和秩序,线条比例均衡,曲直、长短不去做大幅度的波动。


图片
图8.西周中期《静盘》​


图片
图9.西周中期《豆闭簋》


图片
图10.西周中期《墙盘》



在以秩序整饬为主流的风格中,“裘卫四器”中的《五祀卫鼎》《九祀卫鼎》是另一道独特的风景。两幅作品的后半部分尤为粗放恣肆,跌宕起伏,行止裕如,气象飘逸,造型多样,线条如锥画沙,斑驳陆离,苍劲有力,“金石味”十足,风格已近后期《散氏盘》。


图片
图11.西周中期《五祀卫鼎》局部


图片
图12.西周中期《九祀卫鼎》局部


图片
图13.《九祀卫鼎》局部放大



经历了西周中期金文成熟时期后,西周晚期金文风格变得多姿多彩,面貌丰富,并影响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风格。线条承载的功能更加凸显,线条的姿态更加多元,使用更加广泛。

《不期簋》(图14),圆的器盖上,圆的章法和圆的造型,线条也以圆的均匀的曲线组成,长短协调,铭文与器皿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虢文公子*簋》(图15),横的线条排叠,在现有空间内尽可能的拉长,竖的线条保持着足够的克制,曲线弧度有意加大,使整幅气势开张。《大克鼎》《毛公鼎》(图16、17),横短竖长,长而流畅,辅之与曲线的使用,使得铭文舒展流动。荒率、恣肆、放逸的《散氏盘》(图18)也源于其“莫过于筋”的线条和造型形态,充满张力、写意意味、苍茫雄浑又不失流畅的线条,造就了《散氏盘》独有的跌宕起伏、叩人心弦的艺术特色。而《虢季子白盘》(图19》在线条的使用上过于小心翼翼,走向趋于平行,形态少有变化,排列紧密,理性有余,浪漫缺失。


图片
图14.西周晚期《不期簋》


图片
图15.西周晚期《虢文公子*簋》


图片
图16.西周晚期《大克鼎》局部


图片
图17.西周晚期《毛公鼎》局部


图片
图18.西周晚期《散氏盘》局部


图片
图19.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局部


在号称“炫技”的今日书坛,技法反而正是作品的硬伤,往往缺失的正是线条质量,“炫技”之说,让人无语。以金文书法为例,僵直、呆板、单薄、轻浮、油滑的线条充斥其中,味如嚼蜡,淡而无味,到底缺失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很奇怪,为什么这些“明白人”不去到商周金文中汲取些线条的营养,那怕一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商周金文赏析之五十五--



图片



孙璋,山东郓城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喜商周钟鼎、摩崖石刻、敦煌残卷,长期专注于商周金文的研究,致力于创作​不一样金文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