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齐风的书体革新

润之 润润的学书笔记 2023年11月16日 20:01

图片

在东方,随着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以齐国为核心的文字与书法的地域性风格系统。在此系统内,其金文书法的基础本不尽相同,后来的变化也不完全一致,但总体趋势当和楚系近似。
齐国姜姓,周初太公望吕尚始封,都营丘,后迁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吕尚,助周文王、武王灭商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先世夏时封于吕,后以国为氏。齐居东夷故地,并受其文化影响,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齐金文有一个特出之点,即大篆绵延最久,仅次于使用籀文的秦国。春秋早期的《齐萦姬盘》铭文,美感仍为宗周风范,但有两点颇值得注意。一是某些字形的习惯性写法,很容易使人想到它们所代表的地域个性,并应有更早的渊源;二是齐书不模仿西周大篆那种肥厚古朴的形质,而是偏于瘦削空灵。
齐国金文中的美化大篆出现于春秋中期,大体和楚国同时,而成熟程度过之。它一直与传统大篆并行,不像楚系书法那样取而代之。这种现象在中山、晋、秦等国普遍存在,可以理解为黄河流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齐国金文的书体革新与长江流域的楚、蔡、曾国相比,仅限于字形之大体框架的改造,如体势狭长、某些线条式样的屈曲摆动等,图案化程度尚相差许多。也可以说,是粗略与精致的差别。惟其如此,齐器题铭的美化大篆才能与传统式样并行,例如《輪镈》《齐侯盂》等。也有一个例外,即《禾簋》铭文,字势狭长近于蔡、曾同类作品,但其中有些字的线条做粗细变化,虽然是保留下来的书写痕迹,却与晋国的虫书仿佛,或许正可以代表战国时期美化字形的新风尚。
《禾》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青铜器,其铭文可视为虫书。其铭文线条瘦劲飘逸,笔画起止处作夸张的屈曲摆动,且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有手写体痕迹:其字形狭长,结体工美,并铺以饰笔,与齐国美化大篆风格有所不同,是齐金文的特殊类型。
图片
图片
《禾簋》铭文

免责声明:文章均参考《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中国书法简史》等书籍。以整理阐述为主,以图片排序方式进行完善。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润润的学书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