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又一件《画学篇》面世 | 癸巳(1953年)未是草
嘉德
侯勇的书法圈
侯勇的书法圈
艺术自媒体
从这里发现书法的美好!
207篇原创内容
2023年11月29日 10:18
北京
癸巳,未是草
▼
黄宾虹 行书《画学篇》
癸巳(1953年)作
横披 水墨纸本
31.5×130 cm. 约3.7平尺
题 识
画学篇。癸巳,黄宾虹未是草。
钤 印
黄宾虹、黄山山中人、冰上鸿飞馆、会心处
出 版
《澄怀古道:黄宾虹》,第172、173页,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1995年版。
展 览
“澄怀古道:黄宾虹”,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1995年10月。
来 源
罗孚珍藏。
全 卷 释 文
此件《画学篇》寄往的对象,刘作筹,是黄宾虹学生,亦是忘年小友。
早年,刘作筹曾在沪上随宾老习画,后系统性收蓄了一批重要文物,聚起著名的“虚白斋藏中国书画”。而刘作筹父亲与黄宾虹,正是其在书画鉴藏路上重要的启蒙者。
日后回忆,刘作筹写道,宾翁“口传手授,理法精详,复时出眎前贤真迹,讲解析疑,探索参悟,潜心研习,寒暑不废,于是渐窥笔墨之奥,始解鉴赏之乐,启迪收藏,实由此始”。
而刘作筹,亦是黄宾虹对中国画学钻研的重要交流人。
《画学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道咸画学中兴”之说,亦与之息息相关,两人信件往来之中,多见讨论。
其一即曾写道:“甲骨殷契及钟鼎古文中,图腾一类,有字有画,画在古文之先,为最近考古学家所公认。”又曾谈:“中国文字重在象形,与外国拼音并重。”这是黄宾虹于书画独到而深邃的哲思。
这是黄宾虹晚年对中国画史思考的一个重要主题,其所指,即道光、咸丰年间中国画的复兴之说。
长久以来,道咸时期的中国画是否复兴,依然辩驳争议颇多。单纯站在画家的视角,单论清末的绘画,多数人对这一说抱怀疑的态度。
黄宾虹之所以如此论断,出自一位同样研究金石的人所感受到的“金石之盛”:“直到道咸,金石学发达,一时名手如包安吴、赵㧑叔辈亦数十人,不可谓非绘事中兴。”(与许承尧书,1944年)也是同一年,甚至更早,81岁的黄宾虹在与朱研因书中写道:“成同名手须辨真丽,胜于明贤”。这大约是所见宾翁最早关于“道咸画学中兴”说的论述。
而此背后,指向
黄宾虹对绘画背后实为书法之根的看法
。
从晚清走来的黄宾虹,继承了晚清金石学研究“证经补史”的传统,一生致力于此,又有自我的对金石学与画学关系的理解。在他的概念中,古文字研究、书法与笔法理念和绘画创作的关系极其紧密——不仅以造字法入画,身体力行地证实书画同源,画法亦全从书法中来。
他曾谈到,自己二十多年来每日清晨练习笔力,将草书笔意运之画中。他也在行草中推崇汉隶和章草以求古意。而金石与书画密不可分的观念,便是“道咸画学中兴”之说逐渐成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篇《画学篇》,不仅仅是一则囿于画家身份的画史脉络梳理评判,而更是一位心系家国的士人慨然谱写的,一阕“万年当不渝”的长歌。
1958年,《大公报》即曾举办过一场“黄宾虹作品欣赏会”,一时极为轰动。而后,自六十年代自九十年代,香港陆续有“黄宾虹先生遗作展览会”“黄宾虹作品展”等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