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柑橘 齐白石画柑橘(精品)

老六 读书赏画聊人生 2023年11月29日 09:20

图片
马麟 中国画《橘绿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宋)马麟 柑橘图(局部)

​图中橘子由绿转黄,满压枝头。画家以粗细匀整的用笔流畅地勾画出橘叶的外形轮廓,并以黄绿色填涂叶面,叶片虽然不多,但其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为画面增添了几许活力,而侧、转、反、正的种种姿态又为全图带来灵动的节律。橘子的画法一改平涂晕染,直接以笔着色粉戳染成形,从而生动地表现出橘皮粗糙不平的质感。虽然画作历经磨损,许多白色粉点已经剥落,并露出了黄色的绢底,但仍然可见马麟的非凡技艺。
图片
《柑树》 齐白石 131.5x20cm 纸本设色 1922年
1889年,27岁的雕花木匠齐白石受到湘潭士绅胡沁园的赏识,并在胡沁园的引荐和帮助之下,结识了陈少蕃、黎氏兄弟、罗氏兄弟等一众湘潭文人。齐白石跟随他们学习书法篆刻,切磋诗艺,实现了人脉阶层的重大跨越,完成了从木匠到画师的转变。作为齐白石早期最重要的一位老师,胡沁园堪称齐白石的伯乐,齐白石也称其为“平生第一知己”。此次展出的《柑树》就是齐白石与胡沁园师徒深情的见证。画中题曰:“前朝丁未春,于沁园师处乞来柑树,栽于九砚楼前。丁巳以来已扬花而不结实,思移地亦非其时也。”表达了齐白石对老师和往日时光的追思与感怀。

图片

言心迹·拓新境


花鸟画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艺术再现,更是艺术家托物言志、表达个人情感与心迹的重要方式。齐白石晚年客居北京,时常怀念家乡风物,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如展览中的作品《柚》,齐白石便在画中题诗:“家园未剩闲花地,橘柚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



图片
齐白石(1863-1957)柑橘黄时,尺寸:129×33.4cm.约3.9平尺。
立轴设色纸本。
题识:1.东坡云: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余当画柑橘三百幅,与东坡抗衡也。白石并记。2.新买蓑衣缘似油,头颅白尽更何求?天涯不欲人相识,何用严家六月裘。白石山翁又书旧句。钤印:木人、白石翁。
说明:这件作品中齐白石画橘子使用了撞粉的技法,这在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并不多见,倒是宋人在工笔花卉中有此传统。白石老人把这种技法用在大写意中,真实地表现出橘子皮坑坑洼洼的质地,这也是他强调绘画要真实、要源于生活的体现。

白石老人绘画取材之广,古今中外,允称一人而已。但柑橘却较少出现在他笔底,然偶一为之,别具怀抱。他在1922年的一幅《柑树图》上题曰:“前朝丁未春,于沁园师处乞来柑树,栽于九砚楼前。丁巳以来已扬花而不结实,思移地亦非其时也”,大有“橘逾淮则为枳”之感。而作于约1927年的《柚图》,则题“家园未剩闲花地,橘柚蒲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充满思乡之情。此作两题,“东坡曰: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余当画柑橘三百幅,与东坡抗衡也”一题,对画艺颇为自信,而“天涯不欲人相识,何用严家六月裘”一题,则不胜萧索,一幅之内,两题之间,于绘事、人事两道,心境似有天壤之别,足堪玩味。白石老人写蔬果,笔势纵横,盖以气胜。此作柑橘之枝,以草书笔法写出;柑橘之叶,则用泼墨法,淋漓酣畅而有浓淡变化,似乎至今仍向外散发着水气。六个金灿灿的巨大柑橘,掩映在枝叶间,在金黄色中,白石老人用白粉撞出一些大小不一的斑斑点点,既真实地表现出柑橘皮的质地,又不伤笔墨的趣味。画取折枝,将主体延伸到画外,拉近了柑橘与观者的距离,也增添了画外有画的含蓄和趣味。《柑橘黄时》与前述现藏北京画院的《柑树图》与《柚图》,构图、笔墨相类,与《柚图》尤似,联系题记,应是上世纪20年代中期作品,而笔墨之推敲、言外意趣之深远,似犹有过之。
图片
​齐白石(1864-1957) 金柑知了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33×33cm. 约4平尺
RMB: 2,800,000-3,800,000
附:其他大师画柑橘图:

图片
图片
图片林丰俗大师国画 桔子
图片
张东大师国画
图片
张淑华大师国画​
图片刘汉虎大师国画
图片吕三大师国画
图片郑乃珖大师国画
图片
陈滞冬大师国画

图片

三吉

设色纸本 镜心

款识:圆似珠,色似丹。金黄外表黄金肉,一瓣入口舌留香。黄礼雄。

钤印:善书者寿、黄、礼雄、大有余。

35 x 34 cm

图片
图片
丁辅之大师国画
图片陈之佛大师国画
图片
​梁如洁大师国画  烂漫山橘
图片姜宝林大师国画
图片高洁大师国画 大吉
图片
图片石正浩  青年国画家
图片王肇民大师   纸本水彩
图片
钢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