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秦印印风大兴,尤其在《盛世玺印录》等系列印谱出版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印的高清印面,于是参与金属印制作的篆刻创作者也日渐增多。笔者从2018年开始对铜印凿刻进行实践学习,现通过实践经验对秦印的刀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目前出土的秦印,材质方面有金属、玉石、骨牙、陶质、木质等。铸造、砣玉等不属于直接凿刻,而金属即金、银、青铜为大宗,所以本文主要针对金属印的凿刻刀法进行梳理。 宋元以降,文人篆刻选择了平口篆刻刀和印石进行创作,与金属质地古印的制作工艺不同。古印凿刻受刀具影响极大,凿刀刀口的宽度和厚度基本上决定了印文线条的宽度与形状。不同的刀头产生不同的线条形态。根据秦印线条形态,笔者做以下分类与大家探讨。U形字口类
因印文字口槽呈“U”形而得名,业内称这种凿刀为U形刀(图1),这种线形是秦印中使用最多的,如“骄”、“樛阑”两印(图2)。根据刀头的宽度,有不同的粗细线条形态。

图2

细节图

V形字口类
V形字口槽有两种凿刀可以实现,第一种是V形凿刀(图3),第二种是平口刀(图4)。第一种凿刀直接凿刻就是V形字口,而第二种是通过双刀刻制,类似于刻石头的双刀法(图5)。“郭悍”、“莊武”二印即是这样的刀法(图6)。
图3 左为刀头图,右为刀痕图

细节图

细节图
V形凿刀凿刻视频
平口刀凿刻视频
凵形字口类
凵形字口槽是由平底凿刀凿出来的(图7),这种凿刀出来的效果字口呈“凵”形,槽底为平底(图8),也有梯形凿刀,都属于此类。

图8

细节图

细线字口类
这种字口槽跟U形是一样的,但是使用的凿刀更加细窄(图9),字口更加纤细,如“李涗”、“董庆”、“赵难”印(图10)。
图10

细节图

细节图
不明刀形
笔者在整理秦印印面图片的过程中,发现两枚印的刀痕很奇怪(图11),字口槽形属于U形类,但是字口槽底有丝状痕迹;从图片细节看(图12),丝状痕迹在锈皮下,可以排除清理铜锈产生的划痕。那么就有可能是凿刀的刀头不规则所致,或者是用其他的刀刻制出来的。比如民国刻铜中有一种刀法,是用平口刀排叠刀法,使线条更有丰富性(图13)。当然,这只是推测,或许属于过度解读。
图11


细节图

图13
凿工水平
一方秦印的风格面貌,会受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刀法,其二是字法。字法是凿工对文字的掌握程度的体现,经过书写训练的字法会更加整饬、流畅、秀美。凿制效果是凿工对凿刻工具熟练程度的体现。秦印的凿制水平相差还是很大的,由于新手对刀具运用不够娴熟,会出现线条刻制比较生硬 (图14),在转弯、转折的地方最能体现对刀具掌握的水平,笔者在刚开始刻铜印时就经常断刀。 对刀具熟练以后,便能刻出比较圆转的线条,线条会呈现轻松的感觉(图15)。
图14

图15
单刀和双刀
单刀和双刀属于篆刻技法层面的概念,在凿刻的古印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大多数秦印是双刀凿出来的(图16),即一根线条相反方向各刻一刀,所以线条两端呈圆形或方形(图17)。而单刀刻的线条是一刀而成(图18),线条会呈现一头尖一头圆(图19),或者一头虚一头实的效果(图20)。汉金文便是单刀凿刻的典范(图21)。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笔者作为实践创作为主的学习者,写完此文,不觉技痒,于是效仿凿刻几方“秦印”(图21),博观者一笑。



注:本文所用图片摘自《盛世玺印录》和《鉴印山房新获古玺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