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岁末,我在武汉市一个著名收藏家的工作室内,发现了这幅八大山人的人物画。次日,借来拜读,经数日苦思,斗胆写下此文。
何为“斗胆”,因为这么大的有八大山人款的人物画极为罕见。目前已知的,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东坡朝云图》,这一幅《东坡出行图》能够鉴定为八大山人的真迹,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八大山人(1624--1705),明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原名朱统,字刃庵,号八大山人、朱耷等,是我国明末清初书画双绝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画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的花鸟、山水画为世人惊叹。当我见到这么大的一幅人物画时,首先想到的“是真的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往下看。
一、印鉴是真的
《东坡出行图》是一幅立轴,左上角题写了作者款识“八大山人”,款下盖有一方印章,如图:
图1.02是一方朱红色的印章,叫“朱文无屐形印”内容是“八大山人”四个字。根据八大山人年谱记载,这类印章晚年才用,《东坡出行图》上的“八大山人”这方印鉴与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收录的1693年《八大山人》朱文屐形印完全相同。(见P268页)
下图是《东坡出行图》右下角的一方印鉴,也收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268页。
图1.03,朱文印“刃庵”二字。
图1.04是《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这部书编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87年出版,是目前最权威的鉴定古代书画家印鉴真伪的工具书。
1.05用尺寸测量《东坡出行图》上这方“八大山人”印宽度为16毫米。
同样用尺子测量《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的“八大山人”印也是16毫米。
同样测量“刃庵”印章的尺寸,《东坡出行图》上“刃庵”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的“刃庵”也是完全相同的。为了加强可信度,我在电脑上对印章的内部骨架结构和刀法均做了数据分析,完全相同。印章鉴定的重点是尺寸和内部骨架结构。
图1.08是朱文印中印泥的老化痕迹测量。我是用500倍的显微镜观察和色彩测量仪来做初步科学数据分析,断定为老印泥(300年左右)。
这个研究还有很多专业数据,此处不展开谈。
二、款式是真的
《东坡出行图》落的是穷款,只在左上方写了“八大山人”四个字。
八大山人的书法很有特点,很容易识别。他早期受欧阳询影响,稍后学董其昌,又转黄庭坚,再追魏晋,最后采用篆书笔法形成了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简”,一个是“圆”。我们看这“八大山人”四个字,每一笔起笔都是“圆”,收笔也是“圆”。每一根线条粗细差不多。“篆”书的中锋圆润、厚重、寓方于圆。
三、人物是真迹
图1.11是《东坡出行图》的焦点,也就是八大山人画的苏东坡老年形象,目视前方,长须飘飘。头部长15厘米,宽约10厘米,五官俱画,用写意笔墨表达。我研究的重点是,八大山人画的这人物形象与他同时期所画的花鸟、山水画中的用笔、用墨等技法是否一致,这样才能确定这幅人物画是不是出自八大山人之手。
从事绘画劳动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叫“肌肉记忆”,长期拿毛笔作书画的人,肌肉记忆同自己的说话语言发声一样,自己每个年龄段不一样,别人模仿不了。在科学检测中,有一种“笔迹检测法”,亦为此理。
例如:东坡的帽子是用一支中号羊毫毛笔,笔尖蘸浓墨,笔肚淡墨,卧笔侧锋横着刮出来的。帽子上半部淡墨部分还可见补了一笔淡墨,把帽子的结构和造型更丰富、完整。这种极简的写意笔墨技法300年后齐白石借用了,他用此法画的虾,已被亿万中国人所熟知。
画眼先点淡墨,再点浓墨,以浓墨破淡墨,鲜活亮丽。白石借此法点虾的眼睛。八大山人的此法是自己原创的,他画的很多鸟儿的眼睛也用此法。再看,东坡胡须、眉毛和耳朵上方的头发,用焦墨枯笔画出,是一支旧秃的毛笔,直接蘸最浓的墨(水量控制极少)在生宣纸上拉出来的,飞白多,枯笔断而不断,力度强,气韵到位,这样一气呵成的快速用笔方法,画出的线条和准确的形象定位,是后来作假高手也仿不出来的,用木板水印和电脑扫描印刷也是做不出来的。
四、梧桐树是真迹
这幅画中,一株很大的梧桐树占据画的上下高度,在八大山人所有的作品中,这样的构图是第一次出现,二百多年后,吴昌硕的花鸟构图也是由此而来。
五、材料是真的
这里谈的材料是指这幅画用的宣纸和墨,所谓“真”的是指纸和墨存世的年代为三百年左右。
图1.14是我在这幅画上着墨处选取了一个靶点,用500倍显微镜观察下拍摄的。这里只介绍纸张纤维已经自然老化了,图中可见白色的长线、短线断痕太多,是腐烂的痕迹,墨色中有钙化的包浆,这是不同年代的老墨表现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这幅画看起来很干净,纸张也比较白,与清早期的中国画立轴破烂黑相差甚远,其原因是这幅画在十几年前重新揭裱过。我问了藏家是谁裱的,他说是送到湖北省博物馆裱的,我一看便知道是省博当时的裱画师胡长发裱的。因为我们家同胡家是同一个村,还是世交,我上学期间就在省博看老胡师傅在省博裱画?见证了化腐朽为神奇 。当然 ,这幅画破损残缺霉烂的也有多处,这是清代早期的上等安宣纸,若要进一步确认 ,安微径县红星宣纸厂有一个宣纸博物馆 ,可以作对照科技检测。
前面用了印鉴 ,款识 ,技法,材质对八大山这幅《东坡出行图》这幅人物画作真迹的断定,这里建构了一个强大的证据链 ,相信读者可以接受。因我并不是专职从事古代画鉴定的专家 ,唯靠真实的证据支撑话语权。八大山人的原作民间流传极少,这么大的人物画出现 更是惊世。发现艺术宝藏 给我们带来惊喜,也带来压力。一定要断定真伪,如果我辈连真伪也识不了,有愧于前贤,我再补充两个旁证:
其一、齐白石老人当年临摹过八大山人的人物画,如下图:
上图1.15是现藏于北京画院的一幅齐白石手稿,上写“曾临八大山人人物画册中搔背翁,略仿其意戊辰又二月”。由此证实,八大山人画过搔背翁,画的原作呢?至今未见。八大山人的画有流入民间,也有与他们明朝为敌的清朝几代皇室珍藏,如台北故宫藏他画的写生西瓜册页,盖有“乾隆御赏之宝”,“养生殿鉴藏宝”等印章,可见八大山人的地位是撼不动的。
其二、是从一条线看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影响。
图1.16是八大山人画苏东坡衣服长袍的一条轮廓线,用一支秃了的羊毫笔着淡墨从上至下拉了一条长34厘米,宽1厘米左右的线,起笔5厘米处略有停顿,往下29厘米垂直拉出,有多处飞白(枯笔),中锋行笔,自然天成,内柔外刚。他用这类线,画过很多荷花,如下图:
图1.17是八大山人画的荷花,荷叶干的用笔用墨技法与《东坡出行图》衣服长袍的外轮廓线那条线相同。
1.18看吴昌硕的荷花杆的画法受八大影响。
上图1.20是潘天寿画石头的外轮廓线。这线条也是从八大山人那里来的。只是转折处角度“方”了一些,加强了潘天寿自己“强其骨”的个性。
上图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八大山人《东坡朝云图》,这幅画应该是他中年画的。人物和道具用的笔墨与晚年相距甚远。用肌肉记忆法测量完全不可以同一个频道,但是题了诗的长款又是八大山人晚年的书法特点。近几十年来研究八大山人的专家学者很多,大家应该一看便知道了,所以,我可以在此做一个最后的结论,这幅《东坡出行图》是真迹,也是目前所知的八大山人人物画最完美的一幅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