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帝妹”抛弃了周文王

a Sui 旧爱堡1017 2024年01月22日 15:21

图片



读历史,切忌“结果论”——

拿历史结果,归纳历史的成因。

我赢了,我的一举一动都是成功的密码;你输了,一颦一笑就都是失败的祸根。

也叫“成王败寇”。而你一旦“成王败寇”,你就不会思考了,因为你的思维已经停滞。


图片

 

他叫卡尔·波普尔,跟爱因斯坦忘年交。

也是个犹太人,是个哲学家。

他说,不管你已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都不能确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理论因为只要看到一只黑天鹅就驳倒它了”——这叫“证伪”。

他说,历史没有规律(《历史主义贫困论》)

他认为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用所谓历史规律去预测并指导未来,是扯淡

 

历史是既成事实。

当然会有很多“惊人的相似”。

譬如,战争,就有很多“以少胜多”。

你可能不一定听说,有史至今,我国内战共6539场《中国五千年战争年表》;但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估计你的幼儿园都耳熟能详。

因为史书中,“以少胜多”浓墨重彩

就好像“以少胜多”是规律。

官渡之战,曹操3万人打袁绍12万人,胜。

赤壁之战,孙刘5万人打曹操12万人,胜。

妥妥的“以少胜多”,生动极了。

问题是,曹操为什么“反规律”图片

3万人把12万人打得鸡飞狗跳,打5万人只需1万多人就够了,他为什么率12万人去图片

因为只有正义才可以“以少胜多”图片


历史没有规律,只有趋势。

“以多胜少”是趋势,“以少胜多”是奇迹。

历史记载的尽是奇迹,就会让人产生错觉。

奇迹不是常态,常态要遵循趋势。

曹操没问题。

写历史的人有问题。

我们的史书不为还原历史,而是用一种反智的鸡血,为你“指导”未来。

今天的所谓“成功学”,痴迷于“奇迹”,不顾常识,不讲常态,就是这么来的。

满纸“以少胜多”,实质是对狡黠的投机取巧无来由地异想天开;而从中总结的所谓“仁者无敌”,则已然“得了便宜唱雅调”的唬弄,信则傻。

这才是解析西周灭商的最好角度。


可能还有人喷我,请再读一句波普尔——

也许你是对的而我是错的但只有我们一起努力才能更近于真理(卡尔·波普尔《20世纪的教训》)



西周怎么个没文化



众所周知,西周文化落后。

怎么个落后呢——

.迁到陕西周原时西周人还住洞穴

《史记》里的先周,很杂乱。

周人始祖叫,以农耕起家,被封为后稷。但他的儿子不窋却“奔戎狄之间”,不种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又“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总之忽而农耕,忽而又放牧。

公刘的九世孙公亶父迁周原时,还住洞穴。

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大雅》)

所谓“陶復陶穴”,就是“陶其土而復之,陶其壤而穴之”(《毛诗故训传》)


司马迁引用的史料,都是西周后人嚼过的馍馍渣,贬损殷商,自我吹嘘,而且手法拙劣。

殷商的老祖母简狄,是帝喾的“次妃”。

而周人的老祖母姜嫄却是帝喾的“正妃”。

西周是“正宫”,殷商是“偏房”。

那么她俩的儿子,就是同父异母,年龄相仿。但你从同时往下数,一直数到后来同时代的商纣王周文王(昌)——

纣,殷商34王;➠昌,西周15王

“正宫”的子孙都属龟?这么长寿图片……


相比殷商,周史很晚。

甲骨文的“周”,武丁时才出现。

甲骨文是武丁统一的,不能说周史到武丁才有。可以肯定的是,西周人从洞穴走出来,懂得盖房子,是遇到殷商以后才开始。


.西周人并不会种田

一直赞美西周农耕,以为他们精通农业,水平应在殷商之上。

不对。可能直到周文王,周人才学种田。

周文王的妈妈太任是在猪圈里小便的时候生下的他,溲于豕牢而生昌(《竹书纪年》)

种田“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尚书·无逸》)

放牧“伯昌号衰柄鞭作牧(《天问》)

甲骨文中“某某受年”之类的贞卜很常见,但“周受年”这样的卜辞至今一块也没见到。


估计你知道,小麦有两种——

白皮小麦胚乳量多、出粉率高、休眠期短、口感好一些

红皮小麦遇秋旱就不出苗,口感差一些,但它更原生一些,适应性、稳产性强一些。


图片


殷商白皮小麦;西周红皮小麦。

灭商后,白皮小麦怎么选种、育种、储藏,技术失传,百姓慢慢居然“俗不好种麦”了(《汉书》),官府就动用刑律,“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吕氏春秋》)

西周很穷。灭商后厉行禁酒,污蔑纣王“因酒失国”,其实是没有粮食


③.周没有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很笨拙,是后来仿造的。

灭商之前周人的铜器,至今尚未发现。先周有没有冶铜技术,存疑。


④.西周人取名是跟殷商学的

殷商人名很怪,是为了便于表述。

商王名称都是庙号,□甲□乙□丙……我们虽不明就里,但可以理解。

其实他们都有本名,盘庚叫、武丁叫、祖甲叫……(《竹书纪年》)。但我不能用,因为你已知道古籍里的叫法,如果我把“盘庚迁都”写成“旬迁都”、把“祖甲改革”写成“载改革”,你就更云里雾里了。


但先周的弃➠不窋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辟方……这些人名像乱码,理解不了。直到公亶父迁陕,才改观。

他的儿子季历单名,“季”是排行老三的意思。然后,周文王叫、周武王叫……

开始效仿殷商了。取名方式是一种最惰性的民族文化。社会未曾脱胎换骨,不会改变。


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也是学商。

殷商是“”,诸侯之异称而已绝无所谓贵贱等级之分(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

殷商没有“公爵”,“公”是对先祖的尊称。

西周先是不论死活,所有首领都称“公”。

到公亶父时始称“太王”,公季也称“王季”。

到周文王、周武王,就把“公”从先祖的尊称贬为王以下的“公爵”了。

可见,殷商等级淡薄,西周等级森严;殷商有神灵意识,西周只以王为中心。



西周殷商亲戚



公亶父迁至周原,西周文化开始了一个剧烈的转变和发展时期。

原因就是,他们一直与殷商通婚。

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是“妇周”,表明一到陕西,他们与殷商的联姻就已开始。


公亶父的儿子季历,正妻叫太任。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

来嫁于周曰嫔于京(《诗·大雅·大明》)

太任是挚国之女,挚国是受商王册封的一个方国,而且就在殷商之畿内(郑玄《毛诗传笺》)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太任生周文王,所以周文王是殷商的外甥。

 

周文王的正妻,叫太姒。

太姒是莘国之女,传说莘国在西方。

不对。文王所娶之莘非西土之莘也”,是东迁之后的莘国(向野《周自太王以下三世通婚于东方考》

殷商时代,很多莘族迁往河南、山东

传言伊尹是“莘国的奴隶”,莘国在东方


关键是公亶父,正妻叫太姜。

太姜的母国是羌国,妥妥的大西北。

但你注意,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史记·周本纪》),没说太姜生下了太伯和仲雍;太姜生季历,倒很明确。

所以传位给季历,不传太伯仲雍,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态转变——太姜可能来自东方。

公亶父并没有娶太姜,而是“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大雅·緜》。太姜是西土之女文献上证据不足。韦昭注《国语》里说“周之皇妣王季母太姜者逢伯陵之后齐女也”。

所以,公亶父本人,也是早与东方联姻了。

公亶父迁陕是在武丁中兴时代,整个东方都是殷商的范围。因为殷商提携,西周才慢慢发展壮大。商-周,原本很好的“翁婿”或“舅甥”。



文丁不可能季历



036讲了武乙后面,文丁帝乙帝辛。

文丁的史料很少,但“文丁杀季历”很出名。

但我不大相信,因为它不能自洽。


学界把灭商前的商周关系分三段:

臣服 ➠ 翦商 ➠ 灭商

但我对“翦商”持保留意见——

公亶父一到岐山就“实始翦商”,讲不通。

他是逃难,殷商搭救了他,他祖孙三代与殷商阵营喜结连理,殷商对他们的安危也很关心。


图片


这些卜辞很多字敲不出,我这是截图。

宋新潮在他的考证中有逐字解析(《再论灭商前的商周关系》《西北大学学报》1988.3),总体讲,“文丁杀季历”之前,西周臣服于商,双方没有发生战争。

宋新潮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2021年从政府官职上退休,2022年又出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这是民间团体。他一直在研究


好,来聊“文丁杀季历”。

主流观点,季历对殷商很忠心,为商王扫荡西寇,捷报频传。但他功高盖主了,文丁担心他慢慢坐大,就趁他来报功,顺手把他杀了。

如果真如此,那就是一场谋杀。

你一定觉得这很正常。

但我提醒你别忘了一个词:贵族精神。


殷商人是不搞谋杀的。

他们尚武,霸王硬上弓,不“智取”。

公认的中国“谋略始祖”是姜子牙,姜子牙“谋划”于西周。

西周之前,民风彪悍,打仗时贵族明晃晃的一马当先,他们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后汉书》),像诸葛亮那样在后面摇鹅毛扇的统帅,上古时代,我没听说。

不光中国,世界各地都一样。欧洲战争直到今天仍是贵族伤亡最惨重;以“决斗”来解决彼此纷争,光明正大。


即便后世的中国历史,也有印证。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盛行“无义战”,宣扬诡计的《孙子兵法》大行其道。

但即便如此,殷商后裔宋国,依然扛着“有勇无谋”的大旗。有个成语叫“宋襄之仁”,你去查查什么意思,主角就是一度被痛斥的“蠢猪般仁义”的宋襄公。

如果你不认识宋襄公,刘邦vs项羽你熟。

这是两个最直观的比证。

项羽明着来,刘邦阴着搞。刘邦打败项羽,是中国走出“贵族精神”、进入“地痞时代”的标志。人们怀念项羽,说他是“最后的贵族”。


所以,文丁以谋杀方式干掉季历,与殷商的硬朗尚武风范明显不符。

要知道文明不同,为恶行善的方式也不同。

所以“文丁杀季历”可能是后世“谋略演绎”的曲解。今天的我们一定要知道,不要用自己的文明观,简单判定另一文明的对与错。


史料中“文丁杀季历”也不充分。

季历先给武乙当了10年打手,“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竹书纪年》)。可以见得,关系很好,犒赏很丰厚。

武乙死,文丁继位。

文丁四年,封季历“殷牧师”。十一年,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文丁用祭祀用的美玉雕制的圭瓒盛满香酒、用黍和香草酿制的香酒秬鬯赐与季历(孟世凯《夏商史话》),这是当时的最高奖赏。然后,就一哄而上把季历杀了图片

这只能是后世的阴谋想象。


另一种说法,季历酒足饭饱准备回家,文丁突然下令将季历执诸塞库,囚起来,于是“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吕氏春秋·首时》)

这倒有可能,但仍不会是出于谋害。


关键是《史记·殷本纪》《周本纪》对此均只字未提,而《龟策列传》在写纣王的时候说他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很明显,错了。

司马迁不会搞错,因为《龟策列传》不是他写的,是褚少孙写的。这也是个西汉名家,居然会把“文丁杀季历”张冠李戴到纣王的头上?

只能说,到西汉已是非不清了。

但无论如何,这很蹊跷。


后来周文王可怜兮兮,无论被迫还是主动,无论真心还是假意,他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父虽无道子敢不事父乎君虽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吕氏春秋·恃君览》),他提到了父亲“无道”,然后还“请人洛西之地赤壤之国”向纣王进献疆土,以示效忠。

至于季历曾怎么个“无道”,今已不知。

我不是为文丁洗白。我主张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反对“莫须有”。



帝乙归妹周文王很受



“文丁杀季历”,商周关系并未破裂。

虽然周文王曾兴兵寻仇(《竹书纪年》),但没能渡过黄河,殷兵在岸边一拦,他就坐一辆破败的牛车逃回了周国,殷商也没有追杀他。

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见到殷人,跟蚂蚁第一次见到大象一样,困顿和恐惧中他左思右想,决定还是向殷商求和。于是,就去求亲。

就有了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帝乙归妹”。


“帝乙归妹”是个千古谜题,帝乙同意将妹妹嫁给周文王,但没成功,“帝妹”去了西周,但与周文王闹掰了,回了殷商。

有人说,“帝妹”不是处女,被周文王休了。

有人说,“帝妹”不能生育,被休了。

这都不可信。

“帝乙归妹”出自《周易》,本就晦涩难懂,还涉及庙见礼、媵妻制、不孕不育、族内婚、族外婚等远古内容,的确很不好理解。


复旦大学副教授何益鑫写有两篇《周易》的论文,对揣摩这一谜题很有帮助。

他认为《周易》并非以八卦谈天说地,而是一部史书,每一句卦爻辞都实有所指。

你可以找来读读,周易所见“伐鬼方”的历史叙事》(《人文杂志》2019.4),《周易所见“帝乙归妹”的历史叙事(《东方哲学》2020.12)

何益鑫不是老学究,他1986年出生,文章写得很有朝气。


但《周易》确实难懂,一字一句解析你看不下去。列个表,你可以一目了然——


图片

图片


看来,这桩婚事,周文王心力交瘁。

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文明习俗原因吧,或者“帝妹”的个性缘由,总之,“帝妹”抛弃了周文王。

不要信所谓处女不处女,这都是后世儒家的流毒。女性贞节,上古并不看重。

殷商女性地位高,不像王昭君那么惨。


《诗经》对此语焉不详,可能是周人选择性忽略,赞美太姒是文王原配,象征性的。

后来西周咒骂“牝鸡司晨”——母鸡打鸣家就会衰败,可能就因为周文王被“帝妹”抛弃,心生怨恨,周人就开始仇视女性、作贱妇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