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前卫

德财 记画空间 2023年11月26日 20:58


从皇族后裔到国灭,再到隐居,他是一个传奇,也是文人画的最高峰。

八大山人(1626年-1705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姓朱名耷,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祖父朱多炡,精通诗书画印,擅绘画,兼文征明、沈周等各家之长。

图片这幅《个山小像》为友人黄安平于1674年,这时的八大山人49岁,也是八大觉得很满意的一张造像


八大的东西到底好在哪,其实不仅仅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哭笑题字以及翻白眼的鸟,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他的觉醒是十分超前且彻底的,文人画从他开始,一张画的形和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本人的情绪记录,托物言志在他那变得太重要了,几乎每张画他都带着情绪。他将画本身的笔墨线条一减再减,但最终没有走到抽象。按理说以他的思想他会把国画的当代性提前几百年,但是形式上最终还是保留了传统,不过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就是他把国画的纸上语言变成了某种行为艺术语言。

图片瓜月图轴  1689年  

这幅瓜月图将虚实的运用推向了极致,画面有虚实是很容易的,但是将虚实推向极致就比较难,也更需要胆量,此画将天地连接,将最美与最土连接,其中又带有空间和韵律,以及想象力的延伸感。后面不知道有多少艺术家受到其滋养。 


图片眠鸭图轴  1689年  

眠鸭图像滴下的一片墨,流动、敦实,像鞋子,又像一个倒着的荷叶,身下的这一笔曲线带出了水的感觉,这又是计白当黑的极致案例。


图片竹荷鱼画册  1689年  

对于画面内容来说,鱼是在水里的,但对于一张纸的常规空间来说,他的位置又是在天空中的,所以就出现了鱼鸟混淆的概念,八大的鱼和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鱼非鱼,鸟非鸟。



图片   (左)孤鸟图轴1692年,(右)莲房小鸟图轴1692年  

这两幅是他象符号的代表,这其实是一种力学美感,就是枝梢和肥鸟形成了纤细和重量的对比,我们常常讲的画面中的张力,这个张力就是指的这种物理视觉概念。八大在那个年代就深知何谓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



图片左)鱼乐图轴1692年,  右)柳禽图轴 年代不详

既是石头又是人,两个大雕塑低眉垂目,看着一群小小的鱼,很多画家会在石头上加一点东西,要不然会一边倒,但是八大不在乎,他非常肯定的要一个倾向性,这个倾向很重要,其实我们注意看,八大要的是中间的这个S形曲线。



图片左)书画册1694年,  右)花鸟册 1699

再来看八大这两张标志性的小鸟,除了人们经常谈论的翻白眼之外,更重要的是八大的鸟让文人画从一个神坛上拉了下来,让严肃变得有趣,也是现代漫画的鼻祖。



图片书画册  1694年 

此张鱼鸟图无以言说,因为,一横,一竖,这就是他的宇宙。



图片山水册页  1699年 

如果说他的花鸟是小品或者小调,那八大的山水就是交响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山水有很多的不和谐点,或者说混乱。但同时我们又能感觉到有如地震一般的气势,浑然一体。

我想用形容音乐的一段话来形容八大的山水:音乐在混乱中创造了秩序,节奏在分歧中强加一致,旋律在脱节中强加连续性,和谐在不协调中强加兼容性。音乐,是大自然的法则。

所以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各自借八大的肩膀向前迈进,齐白石取花鸟,黄宾虹取山水,亦能各领风骚数百年。



图片

最后我们以八大山人的这张扇面作为结束,以此来结束是什么原因呢?

以现有的资料考据,八大山人留下的扇面非常少,在仅有的几件作品里面也是书法偏多,所以我姑且大胆的猜测,他是“不屑”于画扇面的。为什么这样说,其一,扇面多为友人求字画的应酬,其中的麻烦和人情让其甚是反感。其二,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通过这张扇面可以看到八大的超级前卫性,就是八大很早就对器物的美学已经有了敬畏之心,因为扇面的比例和形式本身已经非常完美,何须再添砖加瓦?

此扇面可以说就是简单的两根线,而这两根线又呼应了扇面的边缘,这其实就是他对器物、对扇面形式本身的一种致敬啊!

西方的现代美术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是17世纪的八大,一个人,悄悄的在中国的一个角落发起了现代美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