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赵宽碑简称赵宽碑是东汉时期的一块重要碑刻,具体刻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碑高1.10米,宽0.55米,厚0.17米,共23行,每行32字,694字,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碑额篆书“三老赵掾之碑”六个大字,竖排两行。碑文主要记述了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家世源流,以及其子孙继承祖志,在河湟地区屯田、扎根青海、艰苦创业的事迹。记载的主要人物赵宽是赵充国的五世孙,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作为护羌校尉假司马赵孟元的四子之一,参加了与羌人的战斗,战斗中只有他幸存下来,后被聘为县三老,受到乡民的拥护和爱戴。
该碑于1942年夏在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五华里许的白崖子被发现。出土时已自首行“三”字至二十二行“言”字蜿蜒斜裂,裂缝处有7字受损,另有6字亦损。一度曾归马步芳所有,新中国成立后收归青海省图书馆。1951年,因青海省图书馆馆内失火,碑体被毁,仅留下残碑一块,现保存于青海省博物馆。
三老赵宽碑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体风格:三老赵宽碑的字体为隶书,这是东汉时期流行的一种书体。其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结构布局:全文23行,每行32字,行间细线分格,每格纵横各2.3厘米,呈正方格。这种规整的结构布局体现了汉代书法的严谨与规范。
3.艺术特色:碑文书法娟美流畅,端厚雄浑,极似《史晨碑》,被评价为东汉隶书的典型。同时,评者还认为其兼有《张迁》、《华山》、《校官》诸碑之长,别具一格,显示出其在隶书中的独特地位。
4.历史价值:除了书法艺术上的价值外,《三老赵宽碑》还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记载了汉代名将赵充国的世系及其家族成员的事迹,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