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年前这块书法是刚出土的魏碑,非常特殊,直接用刀刻上去的,每一笔都精准至极;非常小巧,文字却气势磅礴,与同期北魏志大相径庭

书童 书法可循 2024年12月26日 07:26

20品经典魏碑、常放手边揣摩

这就是刚刚出土的《王相墓志》,一个直接用刀刻上去的石志,还留有半块空白。

图片

在公元530年深秋至531年初春的寒风中,一个短暂而独特的年号——“建明”,悄然烙印在了历史的卷轴上。这四个月的时间,是北魏长广王元晔在位的印记,他的统治如同秋日落叶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建明二年(公元531年)的正月,正值尔朱氏将元晔扶上傀儡皇位后的第三个清冷月份,朝堂内外风云变幻,局势如同冬日湖面下的暗流,汹涌而不安。
在这片动荡之中,一位王相的离世,其志却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面貌留存于世。志之上,文字稀疏,仅有七行墨迹,而预留的棋盘格却多达十四行,半数空白,仿佛是在匆忙之中,历史的笔触遗漏了太多故事。这样的留白,在北魏志中实属罕见,仿佛是时代匆忙脚步下的一抹仓促。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块志的尺寸,在北魏将军墓志的行列中,显得格外娇小,宛如一位在乱世中失落的贵族遗珠。通常,北魏志内容丰富,涵盖标题、家世、生平、逝世日期及颂辞等,而此志却仅载有逝者的离世日期与官职,余下空白,似乎在诉说着那个动荡时代下的无奈与仓促。或许,是在局势紧迫之下,书丹之人不得不以刀代笔,直接在石上镌刻,即便如此,其艺术价值依然不减分毫。
志虽小,其上文字却气势磅礴,甚至带有一丝不羁,与同时期的北魏志大相径庭。其风格中蕴含着大汉隶书的雄浑风骨,却又摒弃了隶书常见的细腻笔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初观之,笔法与字形似乎毫无拘束,但细细品味,每一笔都精准至极,结构既烂漫又不失古朴。全篇之中,唯有一“刺”字左侧微露锋芒,其余皆安然居于格内,仿佛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情舞蹈。
志格子不过两厘米见方,这在墓志中实属小巧,但每个字却在这狭小的天地里自由舒展,动感十足。文字或向左下方轻斜,或向右下方延伸,甚至向右拉扯,整个志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既充满活力又不失和谐之美,让人不禁感叹于那个时代中,即便是在最微小的空间里,艺术之花也能顽强绽放。

图片
原文:大魏建明二年
翻译:在魏国建明二年的时候
原文:岁次辛亥正月壬申朔十四日乙酉故
翻译:在辛亥年的正月,从壬申日开始算起,第十四天乙酉日,这位人物去世了
原文:征东将军、金紫光大禄夫、监内佊、领华/留(骝)令、主衣都统、北莠(秀)容第一酋长、定襄/县开国公
翻译:他生前曾担任过征东将军、金紫光大禄夫、监内佊、领华(或留、骝)令、主衣都统,还是北秀容地区的第一酋长,以及定襄县的开国公
原文:今赠使持节车骑将军、散骑/常侍都督、瀛洲(州)诸军事、瀛洲(州)刺史开国/公如故
翻译:现在朝廷追赠他为使持节车骑将军、散骑常侍都督,负责瀛州的全部军事事务,并担任瀛州刺史,同时保持他开国公的爵位不变
原文:王相墓志□出江东丹阳人也
翻译:王相的墓志铭(□可能表示碑文上此处文字缺失或难以辨认)显示,他来自江东丹阳这个地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